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记者韩宋辉)金融监管总局最新披露,“十四五”期间,保险业累计赔付9万亿元,较“十三五”时期增长61.7%;农业保险为8亿户次农户提供风险保障;商业养老、健康保险积累准备金11万亿元。
中央财经大学教授李晓林近日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保险业正从传统的风险补偿者转型为实体经济的长期资本提供者和科技创新的风险化解者与赋能者。
“结合自然条件、人口结构、地域结构、收入水平、经济发展阶段、风险集约程度、应险科技水平、文化传统等国情因素,我国保险业根据各群体、区域对风险保障的异质性需求,以老病灾贫风险保障为核心,形成了全方位的保险保障服务体系,并有效调节着全社会的应险资源配置,使应险资源配置显著优化。”李晓林说。
以巨灾保险为例,2024年3月,我国巨灾保险责任从单一地震扩展至台风、洪水、暴雨、泥石流、滑坡等多灾因,保障水平显著提升,基本保额翻倍。
他进一步谈到,我国再保险行业的发展及其对全球风险共同体构建的贡献,体现了中国保险业对全球治理体系的深度融入。中国再保险行业通过市场基建完善、国家战略护航、创新工具落地等举措,不仅支撑了国内重大工程与海外利益的风险管理,更以技术输出和规则协同深度参与全球风险治理,逐步突破跨境监管与定价权瓶颈,为构建“全球风险共同体”提供中国方案。
此外,保险业利用长期、稳定的保险资金,为实体经济和科技创新提供长期资金和风险管理能力。根据金融监管总局披露,保险资金投资股票和权益类基金超5.4万亿元,余额较“十三五”末增长85%。
李晓林表示,保险业将庞大的资金投向国家战略和经济发展亟需的领域,成为支持国家重大项目、基础设施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长期资本来源,成为基础设施领域在银行信贷外最重要的长期资金来源之一,有效缓解了项目资本金压力,加速了项目落地。
“一些重大技术装备、核心关键零部件在研发和首次推广应用时,面临技术不成熟、市场认知度低、应用风险高等问题,导致企业不敢用、不愿用,阻碍了创新成果转化。”李晓林说。
他强调,“十四五”期间,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机制和新材料首批次应用保险补偿机制已实现广泛覆盖,成为国家支持科技创新的重要金融政策工具,显著降低了创新产品的应用门槛和市场风险,增强了用户信心,加速了国产重大技术装备和新材料的市场化和产业化进程,有力支持了科技自立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