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末银行理财规模如期迎来季节性下行。普益标准最新统计数据显示,9月末银行理财存量规模较8月末减少1284.71亿元,降至30.82万亿元。
受访人士表示,9月份银行理财规模下降,更多是短期季节性因素与市场性因素叠加所致,并未动摇理财市场的增长根基。展望四季度,随着存款利率持续下行,叠加理财子公司对产品结构的优化调整,理财市场将延续“规模稳步扩张、收益中枢下行”的整体格局。
多因素导致规模收缩
回溯三季度整体走势,6月末银行理财规模为30.26万亿元;随着理财回表工作收尾,7月份在多重因素推动下,银行理财规模强势增长,单月增幅达6000亿元,规模升至30.86万亿元;8月份规模进一步攀升至30.95万亿元,创下本季度内新高。
针对银行理财规模的先增后调,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其核心原因在于商业银行季末考核的影响——为支援母行各类流动性指标考核,银行理财产品往往会习惯性将产品到期日设置在季末,这一操作直接导致理财资金阶段性回流至银行表内,进而引发理财规模收缩。
“从历史数据来看,银行理财规模历来存在显著的季节性规律:季末阶段因资金回流表内而大幅减少,季初阶段则随资金重新配置而显著增长。”明明认为,基于这一规律,此次9月份理财规模回撤属于市场正常现象,预计在节后一周内即可恢复,市场无需对此过度担忧。
除了季末资金回流的因素,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薛洪言对《证券日报》记者补充称,三季度A股市场表现强劲,投资者风险偏好提升,权益类基金新发数量同比显著增长,部分低风险偏好投资者赎回理财转而投向权益类资产,这也对理财规模产生一定影响。此外,国庆长假前投资者倾向于持有现金或高流动性资产应对假期支出,叠加部分封闭式产品到期,多重因素共同加剧了理财规模的阶段性收缩。
尽管9月份出现回调,但三季度末银行理财存续规模仍稳固在30.82万亿元。薛洪言分析称,这一规模的稳固,核心支撑源于产品供给扩张与市场结构性需求的共同作用。一方面,即便9月份规模回调,理财产品数量仍稳步增长,在机构积极布局下,产品多样性持续提升;另一方面,在低利率环境下,居民资产配置从“唯存款”向多元理财迁移的趋势未改,居民投资者数量持续增长,固收类产品作为“压舱石”,市场占比持续提升。
四季度规模有望回升
对于四季度银行理财规模走势,薛洪言表示,随着季末资金回表因素逐步消退,10月份起资金大概率重新流向理财市场;叠加年末银行理财子公司的传统冲量效应,四季度理财规模有望实现稳步扩张,全年整体也将保持增长态势。
明明表示,预计10月份、11月份银行理财规模将延续增长趋势,12月份虽会因季节性因素出现阶段性回撤,但规模大概率高于9月末水平;从全年来看,银行理财规模预计将增长3万亿元以上。
在规模增长的同时,理财市场的结构性机会也备受关注。薛洪言分析称,当前理财市场的结构性机会主要集中在优质“固收+”策略产品与低波动固收产品上,行业规模增长动力正从前期的“存款回流动能”逐步转向“产品结构优化”,其中“固收+”理财将成为推动规模增长的核心主力。
值得关注的是,尽管四季度银行理财规模有望持续提升,收益率表现却难以延续前期态势。薛洪言表示,四季度银行理财收益率或将呈现“固收类承压、含权类分化”的特征:纯固收类产品受债市“资产荒”影响,收益中枢可能出现下行,业绩比较基准将持续承压;而“固收+”产品将持续通过配置权益等资产增厚收益,若后续权益市场延续强势表现,含权类产品收益率有望提升,部分头部产品或迎来突出收益表现,但权益市场的波动也可能加剧不同产品间的收益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