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四季度迎来开门红。10月首个交易日,三大股指集体高开,上证指数盘中更是升破3900点,创下10年新高。
一家股票私募的负责人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今年股市持续上行,私募市场整体回暖,客户增加资金投入的意愿明显,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产品备案数量同比激增。
与此同时,机构规模同步提升,百亿私募数量持续增长。
私募排排网最新数据显示,截至9月末,百亿私募总数已达94家。但与此同时,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家数持续下滑,私募江湖进一步呈现出“头部玩家”强者愈强的格局。同时拥有2家百亿私募的实控人有3位,分别是:梁文锋,旗下私募机构为幻方量化和九章资产;裘国根,旗下有重阳投资和重阳战略;裘慧明,旗下有明汯投资和千宜投资。
洗牌加速
Wind数据显示,截至9月末,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家数超7000家,产品数量超8万只,产品规模正朝6万亿元整数大关快速迈进。
而数据背后,“私募江湖”正在经历管理人家数存量下滑、头部强者恒强、中等梯队洗牌等格局变化。
“2015年‘牛市’,私募迎来历史上的一次大爆发(主要指私募证券、非私募股权,下同),但随后的市场巨震和监管收紧,私募市场开始呈现快速‘出清’的态势。尤其是2017年前后,不少‘玩家’选择了离场。虽然2021年的‘小牛市’使市场一度回暖,又吸引不少新老‘玩家’入场,但监管的态势仍然持续从严,无论是在‘小牛市’过后漫长的下跌,还是‘924’行情以来的市场回暖,这种存量下滑的态势迄今还没有改变。”上述股票私募负责人回顾市场变化如此表示。
Wind数据显示,自2015年以来,私募市场经历了几次大的变化。
2015年11月,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首次突破1万家大关。
但经历随后市场的巨震和监管收紧,私募市场快速洗牌。其中2016年7月,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家数单月下滑约3000家。
此后,存量管理人数量有较长一段时间停留在8000家左右,2021年期间回升至9000余家。
2022年以来,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家数再度下行,2024年8月存量家数为8109家。
2025年8月该数据下滑至7684家,其间月度数据未见反弹,整体保持了逐步“出清”趋势。
市场整体回暖,但从数量上看,存量私募机构还在“洗牌离场”。
对此状况,前海钜阵资本首席投资官龙舫表示,近年来,私募行业集中度逐步提高,资金和人才主要流向管理规模较大的私募机构,管理规模小的机构很难募资和吸引人才,被迫退出市场。除了市场竞争,监管趋严也推动了这种洗牌和出清。一方面增量管理人登记门槛在提高,另一方面存量私募机构持续经营的成本压力也在加大,小型私募或难以满足合规经营要求,或难以实现盈利,主动注销退出。
“‘924’行情之前,股票市场行情持续低迷三年,部分中小型私募管理人的客户流失严重,即便今年行情回暖,但流失客户重新回归的难度较大,‘多米诺骨牌效应’下的经营压力让中小机构加速退出的趋势难言扭转。”官龙舫认为。
向头部集中
私募机构在数量上有所下滑的同时,产品备案却逆向大幅增长。
私募排排网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共有1775家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完成5461只产品备案,备案数量同比增长53.61%,较去年下半年环比增长超过100%。专业人士认为,这意味着,仍然留在市场上的私募机构,从经营发展上看,整体呈现活跃上行的态势。
而从头部机构来看,目前百亿规模的私募机构家数正在持续增长。
据私募排排网数据,自6月以来,不断有机构“晋升”或者“重回”百亿私募阵营。截至9月末,百亿私募家数已保持连续4个月增长,整体家数已达94家。
私募行业在过去发展中,整体呈现分散、小额的市场态势。百亿私募队伍的扩容,意味着头部的崛起。
私募排排网相关人士指出:“不同于积淀更深且拥有平台与资源的公募,要经营好一家私募,人才、技术、资金缺一不可,同时投资者认可度、业绩表现等均是关键要素,所以实现从0到1并非易事。但是,近年来,随着私募行业发展逐步成熟,不少私募已打出品牌及市场知名度,步入从1到2,甚至从1到4的发展阶段。”
整体来看,截至8月底,旗下同时拥有2家以上私募的实控人有77位。其中,同时拥有2家百亿私募的实控人有3位,分别是:梁文锋,旗下私募机构为幻方量化和九章资产;裘国根,旗下有重阳投资和重阳战略;裘慧明,旗下有明汯投资和千宜投资。
除了梁文锋、裘国根、裘慧明实控“双百亿”机构外,实控2家及以上私募,并且旗下最大私募管理规模在50亿元以上的实控人还有12位,其中不乏市场熟悉的梁宏、林园、曾晓洁、单祥双、王一平、颜克益等知名私募大佬。
排排网集团旗下融智投资FOF基金经理李春瑜认为,当前行业马太效应凸显,资金进一步向头部量化私募及部分知名主观策略私募机构倾斜,而中小型私募机构则面临募资压力,两极分化加剧。
“与此同时,量化策略的快速发展对部分传统主观策略私募机构形成竞争压力,一些管理人因业绩表现不佳或策略未能及时适应市场变化而逐步退出,进一步促使私募管理人数量收缩。”李春瑜表示,随着私募行业监管持续趋严,准入门槛与合规运营成本相应提高,私募行业内部的优胜劣汰也正在加速。
量化、主观二分天下中小机构谋差异化发展
虽然存量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家数仍在减少,但自“924”行情以来,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存续规模正在加速上行。
Wind数据显示,2024年9月,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存续规模为5.02万亿元,到2025年8月,该数据已增长至5.93万亿元。“一减一增”,简单对照,单家私募机构的平均存续规模在过去一年的时间中有明显增长。
其中,有市场整体的机会,也有更加激烈的竞争。对于传统主观策略的私募而言,近十年一个明显的感受是量化策略带来的分流。
“量化工具的市场接受度越来越高,不少客户都希望有‘新工具’的加持。”深耕主观价值策略的私募人士周强(化名)告诉记者。
从百亿私募的结构来看,量化、主观或已“二分天下”。
据私募排排网数据,目前的94家百亿私募中,量化、主观、混合型(主观+量化)投资模式分别有45家、41家、7家,另有1家未披露投资模式。
但多位私募人士就其在市场中的直观感受告诉记者,量化或已逐渐占据上风。
“在目前的私募市场里面,量化策略占据上风,主观策略面临挑战。而混合型策略作为‘主观+量化’结合的策略,可以利用量化模型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与基金经理的市场洞察能力,来应对复杂的金融市场环境,部分混合型私募在今年业绩表现突出。”官龙舫表示。
李春瑜也认为,当前私募行业呈现量化和主观策略并存的格局,且量化策略发展势头较快。量化策略依托其严格的风控体系、捕捉市场非有效性的能力,以及市场流动性提升等有利条件,日益受到资金认可。主观策略则在个股深度研究方面具备独特优势,两者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互补。混合策略则有望融合两类策略的优点,兼顾投资的深度与广度。展望未来,量化、主观及混合策略预计将并行发展,共同丰富私募产品的策略供给,为投资者提供更加多样化的资产配置选择。
官龙舫也指出,混合型策略通过融合两者优势,可能成为未来行业发展的创新方向,推动私募生态进一步多元化。值得注意的是,官龙舫指出:“采用这一模式(主观+量化)的私募公司持续投入很大,成本很高。既要有适配量化投资的软硬件即人员,又要有高水平的主观投研人员。而且,量化和主观在投资理念上存在差异,如何融合量化和主观的各自优势,在决策权重中平衡两者的关系,取得‘1+1大于2’的实际投资效果,仍然是一个需要探索的复杂问题。这一模式可能很长时间内都难以成为私募市场的主流。”
在此之外,行业还有一个变化。“随着近年AI崛起,量化私募的‘工具创新’正在加速快跑,头部化越来越明显,集中度正在上升。”周强认为,这是一个“正反馈”循环,头部效应带来的营收增长使得硬软件迭代更新的成本能被更好地覆盖。“这让头部机构的‘工具创新’也跑在前面。”
虽然竞争正在加大,但今年股票市场转暖,也为存量的中小型私募机构争取到发展的机会。
官龙舫认为,今年股票市场转暖之后,中小型私募机构需要进行自我精准定位,走专业化、特色化的发展道路,与大型私募机构进行差异化竞争。尤其是在专业化方面,需要平衡成本压力与投研能力,做精做深某类特定资产、特定板块和行业的投研,具备差异化的专业竞争力,吸引某些特定偏好的客户;在特色化方面,重点优化对客户的服务能力,服务好某些小圈子的超高净值客户,或者联合某些代销渠道,更细致地服务代销渠道的特定客户。
就中小私募机构如何聚焦差异化策略,李春瑜进一步强调,提升业绩的持续性和可验证性是竞争核心。“私募机构应持续加强投研团队与风控体系建设,夯实自身的投研实力与风险管理能力。同时,积极加强与投资者的沟通和服务,逐步积累投资者信任,并借助当前‘慢牛’格局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