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为实现“十五五”良好开局打牢基础。
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对外公布,提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是: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
回顾这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开创性进展、突破性变革、历史性成就,中国答卷举世瞩目。从今天起,总台财经节目中心推出系列报道《“十四五”对账单》,从目标规划,看发展成效,全方位展现“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动实践和丰硕成果。
第一期,我们首先聚焦科技创新。一起来打开“十四五”对账单,看这五年,科技之光如何闪耀中国↓↓↓
平均约11小时
新增一家人工智能企业
科技强国建设跑出“加速度”
“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这5年,我国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加速融合。规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较“十三五”末增长42%;企业研发投入占比超77%;高新技术企业超50万家,较2020年增加83%。
“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加强关键数字技术创新应用,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培育壮大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数字产业。这5年,我国人工智能企业从1400余家增长到超5000家,相当于平均约11个小时就有一家人工智能企业诞生。智能制造成效明显,我国建成了3.5万多家基础级、230多家卓越级智能工厂。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研发人员总量世界第一,国家综合创新能力排名升至第10位,五年来,我国科技强国根基夯得更实,创新动能更加澎湃。
创新驱动!
中国铁路“智造”未来新标杆
谈创新驱动,中国高铁一直是生动的样本。“十四五”时期末,全国4.8万公里的高铁线路纵横交错,每天超千万人次通过高铁快速流动。而中国铁路装备,也在过去五年间,一次次实现更快、更强、更智能的突破。

总台央视记者苏童:按设计,这辆时速600公里的高速磁浮列车只需要3分半就能从零起步加速到时速600公里,实现“贴地飞行”。


中车四方股份公司副总工程师丁叁叁:这个工程样机经过试验验证考核,现在基本上成熟了。
当高速磁浮列车的时速超过600公里,将大大超过飞机离开地面的速度,要做的就不只是300乘2这样的简单运算,而需要从材料、动力、系统结构设计等多方面综合考虑和严格认定,才能上路运行。
从2016年高速磁浮列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到2019年首辆试验样车下线,再经过“十四五”期间多次技术迭代。丁叁叁表示,目前我国已基本实现了高速磁浮交通全系统的自主研制能力。这不仅成就了当前陆地上最快的交通工具,也将拉动我国一系列高端装备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升级。

总台央视记者苏童:当我亲眼见证“十四五”的五年间跑出了速度更快、力气更大的列车,不由得感叹,在创新驱动的轨道上,中国也飞驰了起来。
这背后,是科技投入的不断增加:去年全年全社会研发投入超3.6万亿元,接近2020年的1.5倍。科技创新还和产业创新加速融合,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
我们每个人何尝不是这趟加速前行的列车上的乘客呢?农业自主选育品种占主流,中国人把饭碗牢牢端起了;国产创新药加速问世、高端医疗装备实现国产;还有生态、安防、交通、文旅、体育,生活的方方面面,科技创新的“推背感”就是获得感,更是幸福感。
相信在下一个五年,锚定科技强国建设目标,中国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轨道上将跑出更多加速度。让我们一起扶稳、坐好,向未来吧!
专家:从“跟跑”到“并跑”“领跑”
我国科技“成绩单”亮眼
“十四五”期间,我国科技创新交出了一张亮眼的“成绩单”。关键领域重大成果持续涌现的背后,是支撑体系的全方位强化。
怎样看待这五年科技领域的发展势头?下一个五年,科技强国建设又该如何发力?
专家表示,“十四五”时期,我国科技事业完成了从“跟跑”向“并跑”“领跑”的关键跨越,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国家信息中心主任徐强:从2020年到2024年,我国全部工业的增加值从31.3万亿元,增长到了40.5万亿元。“三新”经济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上升了接近一个百分点。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新能源汽车的产量增长超过8倍,达到了1300多万辆,年均增速73%。

创新成果与产业升级的良性互动,离不开科技体制改革的持续“破题”。“十四五”时期,我国不断打破了创新资源分散、协同不足等壁垒。与此同时,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愈发凸显,五年来,全国企业研发投入占比超过77%,科技创新真正服务于产业发展。

专家认为,未来五年,要进一步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围绕国家战略急需,超前谋划布局一批新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加强有组织的基础研究。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将推动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的地位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