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财经《光华一见》)看电影时最让你印象深刻的是什么?是身临其境的观看体验,是跌宕起伏的剧情走向,还是突破想象的特效画面?对于有些人来说,可能是片尾字幕中那些如星河般滚动着的台前幕后人员名单。
2025年国庆档电影市场顺利收官,截至10月8日,全年电影总票房已达437.89亿元,比2024年全年总票房超出12.87亿元。亮眼的票房数据背后是庞大电影人才市场的支撑。当下中国电影市场不再是简单的单片爆款逻辑,而是迈向产业链的生态协同,在这一过程中,人才也不再仅是电影产业发展的配套要素,而是驱动中国电影产业链迭代升级的“核心引擎”,为中国电影市场注入崭新活力。
产业竞争的本质是人才壁垒的较量,中国电影人才培养逐渐迈入精细化、系统化和专业化的深耕阶段。过去,中国电影高等教育仅有北京电影学院一花独放,现如今从电影专科到多科类学校,影视专业在全国约1200所院校中百花齐放。此外,电影人才培养也更加注重与电影产业链相接轨、与电影市场需求相匹配,培养主体也从高校拓展至企业。例如针对国产科幻片特效人才短缺,部分高校与特效公司联合开设实训营;瞄准现实题材编剧能力不足,多家影视公司联合推出现实题材剧本共创活动。正是这种“按需培养”的路径,让专业人才扎根产业链各环节,成为中国电影产业链稳定发展的“压舱石”。
伴随着中国电影产业链的延伸,行业对人才的需求进一步扩容,越来越多跨行业的人才涌入其中。过去,电影行业的人才流动多局限于行业内部“圈层”,而随着电影与文旅、游戏、互联网、短视频等领域的深度融合,产业链已延伸出像“影视IP开发”“沉浸式影视体验”等新赛道。这些新赛道随之带来的是大量人才的“跨界入场”:互联网公司的用户运营专家转型影视宣发,用大数据精准定位观影人群;游戏行业的美术设计师加入影视场景创作,让电影的画面美学更具细节质感。当然,人才扩容的背后是中国电影产业对人才要求的进一步升级,多维人才成为产业链发展的创新动力。
中国电影市场不只局限在国内,在走向世界舞台的过程中,跨国合作成为常态,国际人才成为了中国电影产业链中的“新面孔”。例如《流浪地球2》与国外工作室合作,攻克太空电梯坠落场景中摄像机复杂运动轨迹的拍摄难题;《唐人街探案》系列电影的选角团队进行跨文化协作,启用大规模外籍群演还原异国场景……这种跨国人才合作,不仅有助提升中国电影的制作水准,更帮助中国故事在走向国际市场中突破“文化壁垒”,进一步拓宽中国电影产业链的发展边界。
从本土培养的专业人才,到跨界入场的新鲜血液,再到跨国合作的国际力量,中国电影产业中的“人才链”在不断延伸发展。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胶片到数字化,伴随着电影发展的时间脉络,电影人才的边界在拓宽,电影人的情怀在传承,相信深耕在中国电影产业链中的电影人故事,未来也将继续写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