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10-10 11:37:20 股吧网页版
长三角6大都市圈如何同城化?30项具体措施里提示了方向
来源:第一财经 作者:胥会云

  国家层面推进都市圈同城化发展的战略部署,已经转化为长三角6大都市圈有针对、可操作、能落地的行动举措。

  近期,由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会同沪苏浙皖三省一市发改委,共同编制的《建立健全都市圈同城化发展体制机制提升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水平行动方案》(下称《行动方案》),已正式印发。

  10月9日举办的推动长三角都市圈同城化发展研讨会上,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发展改革委主任、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主任顾军表示,推动都市圈同城化发展是一项久久为功的系统工程,虽然长三角在都市圈建设上已经开展了不少探索实践,也有了一定基础,但和国际对标、与战略目标相比,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面向2035,长三角加快现代化都市圈建设将是“十五五”发展的重中之重。也因此,这场以“迈向形神兼备的现代化都市圈”为主题的研讨会,目的是探索破解影响都市圈更多释放红利的制约因素,使空间的“形”和功能的“神”深度融合,推动长三角都市圈建设成为引领区域增长、参与全球竞合的重要空间单元,更好支撑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建设。

  都市圈同城化难题待解

  随着区域一体化进程加速,长三角已经坐拥六大都市圈——上海大都市圈、南京都市圈、杭州都市圈、合肥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宁波都市圈。

  当前,长三角整体呈现出明显的“市—圈—群—域”的动力结构特征,进而带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在近年来取得新的重大突破。

  数据显示,2018年~2024年,长三角GDP年均增速5.58%,高于全国0.27个百分点,占全国比重提高到24.6%,6年间贡献了我国约26%的经济增量;“万亿城市”增加到9个,占全国1/3;区域进出口总值突破16万亿元,占全国36.5%;已形成大飞机、海工装备等26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占全国1/3,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规模分别占全国的3/5、1/3和1/3,新能源汽车产量占全国约40%,充分体现了长三角“增长极、动力源、试验田”的作用。

  “从全球看,世界级城市群呈现出明显的中心城市-都市圈-城市群的结构特征。都市圈是城市群的核心区域,长三角城市群必须进一步提升都市圈的空间、组织效率,释放都市圈的结构性潜能,发挥都市圈的带动作用。” 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常务副主任、上海市发改委副主任、市发展改革研究院院长张忠伟说。

  作为中国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空间形态、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城市群和都市圈的发展,也迎来了新的更高要求。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建立都市圈同城化发展体制机制。7月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要求,发展组团式网络化的现代化城市群和都市圈。8月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稳妥有序推动城市群一体化和都市圈同城化发展。

  但是,面向“十五五”,长三角都市圈同城化发展既面临着重大战略机遇,也存在着诸多难题亟待破解。

  比如,在机制框架上,如何更好发挥一体化发展机制作用,加强各城市间、各都市圈间合作联动,不断释放同城效应,真正实现运转高效、协同治理;在规划指引上,如何更好加强规划的衔接,健全推动规划落地的工作体系、政策体系和保障体系,更好实现政策精准发力和立法协同保障;在规模体量上,如何进一步提升中心城市能级和辐射带动作用,以形成高质量发展动力源;在空间形态上,如何更好形成“中心城市-重要节点-战略支点”的空间布局,加强关键节点、重要轴带、功能网络建设,以充分释放都市圈空间组织效能。

  在研究比较了国际先行都市圈后,张忠伟发现,国际先行都市圈在获取发展红利方面有着共性的制度性安排,可以总结为“四个有”——有规划、有立法、有机制、有聚焦。

  与之相对照,张忠伟表示,长三角都市圈还面临四方面挑战:有规模体量,但辐射带动有待加强;有空间形态,但功能网络有待加强;有规划指引,但传导体系有待加强;有机制框架,但协同推进有待加强。

  以上海大都市圈为例,上海大都市圈人均GDP为3万美元,低于纽约都市圈的11.5万美元,东京都市圈的6.11万美元。

  而在协同推进方面,横向协商多,缺乏立法赋能,亦是挑战。

  三年行动方案出台

  为破解上述难题、挑战,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会同沪苏浙皖三省一市发改委,共同编制了《行动方案》,并提交今年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进行了审议。

  已正式印发的《行动方案》,从“三个聚焦”破题,围绕实现“七个一”等8方面,提出30项具体任务举措。

  “三个聚焦”中,一是聚焦重点区域和重点领域同向发力。注重形成“中心城市—重要节点—战略支点”的布局,加强都市圈间合作互动,不断释放都市圈同城效应和联动效应。同时,注重增强重点领域系统集成探索,实现破壁成圈、功能融合的效应。

  二是聚焦制度建设牵引。加强规划的有机衔接、政策的精准发力、立法的协同保障,健全工作推进、要素保障、监测评估、社会参与等机制,以规制贯通、一体衔接支撑都市圈同城化发展整体效能提升。

  三是聚焦多措并举。兼顾守正和创新,既加强好经验好做法的复制推广,也聚焦新形势新需求创新提出新任务;兼顾共性和个性,既聚焦当前同城化发展“最大公约数”,也鼓励因地制宜差异化探索;兼顾内部和外部,既考虑都市圈内部同城化需要,也考虑都市圈间联动发展需求。

  “七个一”,则分别是共建跨区域协调发展“一个群”、共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一张网”、共铸科技产业创新协同“一条链”、共促市场环境优化提升“一站享”、共下高水平开放合作“一盘棋”、共用生态环境共保联治“一把尺”、共推民生服务便利共享“一张卡”。

  其中,共建跨区域协调发展方面,要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推进都市圈重要节点建设。强化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综合试验功能,推动跨域重点毗邻区建设一体化合作先行区。放大都市圈间协同联动效应,加快沿沪宁产业创新带、G60科创走廊等轴带建设等。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方面,要打造轨道上的都市圈,实施城际通勤效率提升行动,建立健全都市圈城际铁路一体化运营机制,探索推行高频次通勤多样化票制等。

  市场环境优化提升方面,要统一市场监管标准,强化都市圈市场监管数据共享互通和系统协作互联;推动执法标准跨区域衔接,加强调查取证和案件处置合作;加快建立都市圈统一人才评价标准和互认机制等。

  民生服务便利方面,要推动医联体医疗机构医生多点执业、检验检查结果共享和互认;扩大异地就医定点医疗机构数量,提高异地就医购药便捷度;加强跨界地区城市管理联动、边界联检和信息共享等。

  《行动方案》还明确,以三年为实施周期,期间滚动进行年度评价,开展三年评估。

  多中心布局的功能同城化

  如何理解都市圈的同城化?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张尚武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除了日常通勤、缩小中心城市和周边地区的差距,还要有功能上的同城化,也就是在区域尺度上协调布局产业和科技创新。

  张尚武同时也是上海大都市圈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团队牵头人。在长三角6大都市圈中,上海大都市圈是唯一跨三省一市的都市圈。以上海为圆心、1.5小时交通距离为半径,覆盖了苏州、无锡、常州、南通、盐城、泰州、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舟山和宣城。14个城市共同组成的超大尺度都市圈,承载了全国7.7%的人口和14.5%的经济产出。

  在上海大都市圈中,张尚武表示,上海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在这一轮中国经济发展动能转化中,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在区域范围内实现创新联合体。

  《行动方案》在共铸科技产业创新协同“一条链”中,也提出要以融合为重点,协同提升科技创新策源能力,完善跨区域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合力共建世界级产业集群,建立健全产业分工协作机制,更好发挥都市圈在科技产业创新中的主力军作用。

  其中包括,合力争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共建国家实验室体系,共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建设;围绕优势产业建立创新联合体,深度参与长三角联合攻关计划,联合承接国家重大科技攻关任务;协同提升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平台跨区域、跨行业服务水平;聚焦空天信息、脑机接口、合成生物、量子科技等领域推动协同创建国家级未来产业先导区等,将实实在在促进都市圈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融合。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郑德高研究发现,创新链一般在5公里范围内集聚、产业链在50公里范围内集聚,供应链在120公里范围内集聚,由此对应城市创新片区(区域功能性节点)、都市圈以及城市群等不同的空间层次。

  “都市圈规划关键要研究多中心体系,寻找交通枢纽和城市功能结合的区域功能性节点。” 郑德高说,当前区域功能性节点不匹配挑战仍旧突出,比如有产业有城镇、缺枢纽;有枢纽有产业、缺生活;有生活有枢纽、缺产业。

  也因此,郑德高认为,都市圈规划的逻辑,就是要坚持人口、产业、城镇、交通一体化规划。一是建设好多中心拼图城市,解决区域资源配置,融入都市圈一体化格局。二是建设好区域功能性节点,推动更有效率、更加公平的城市格局,形成区域功能与交通枢纽叠加、人群向往的关键性动力地区。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