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医保局日前发布第二期个人骗取医保基金典型案例,涉及全国8个省市11起案件。此次曝光的典型案例涵盖冒名就医、倒卖药品、伪造票据等多种作案手段,涉案金额超百万元,11名涉案人员均被追究刑事责任,最高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并处罚金,再次敲响医保基金安全警钟。
此次曝光的案例显示,骗保行为呈现组织化、专业化特征,作案手段隐蔽且涉及多环节协作。
例如,江苏泰州参保人景某伙同中间人刘某、唐某某,通过虚构用药需求、超量开药等方式,在多地医院骗购他克莫司等高价药品,再以低价转卖至外省,形成跨省药品倒卖链条,涉案金额达28万元。法院以诈骗罪判处景某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三年六个月,并处罚金3万元。
类似案件中,四川雅安参保人钱某某利用职务之便,冒用已故患者身份信息开具抗癌药物盐酸安罗替尼胶囊并倒卖,骗取医保基金1.38万元,目前案件已移送检察机关审查起诉。
部分参保人通过伪造票据或篡改病历材料骗取医保待遇。湖南常德参保人李某某在其妻袁某去世后,串通药店伪造购药单据,骗取门诊慢特病医保基金3.5万元;内蒙古包头参保人马某则通过篡改病历材料,虚构脑梗病史骗取慢性病待遇,涉案金额7953元。上述案件均被依法追回全部被骗基金,并追究相关人员刑事责任。
国家医保局在案件查处中充分依托大数据筛查技术,精准打击骗保行为。例如,贵州遵义通过慢特病药品数据分析锁定异常开药线索,宁夏银川通过跨区域就医数据比对发现社保卡外借问题,甘肃平凉通过微信套现广告顺藤摸瓜打掉75人参与的骗保团伙。这些案例表明,数字化监管已成为破解骗保行为的重要手段。
在处罚力度方面,此次案件呈现刑事追责全覆盖、经济处罚从严从重的特点。11起案件均被移交司法机关,主犯均被判处有期徒刑并处罚金,累计追回医保基金超百万元,单案最高追缴金额达36.9万元。此外,涉事医疗机构及从业人员亦受到严厉惩戒,如福建三明某医院因超剂量开药被暂停医保支付资格,湖南常德涉事药店被解除医保服务协议。
医保基金安全关乎国计民生,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触碰法律红线。国家医保局再次呼吁:参保人员应树立法治意识,不出借社保卡,不参与套现、倒药;医药机构须严守执业规范,履行审核责任,杜绝“开口子”;社会各界应积极参与监督,形成共同维护医保基金安全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