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9日,国家医保局、国家中医药局发文将开展中医优势病种按病种付费试点工作,旨在探索实施适合中医药特点的医保支付方式,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
据悉,此次将遴选15个左右省份或地级市开展中医优势病种按病种付费试点。用2年至3年时间先行先试积累一批中医药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经验,并逐步向全国推广。
其中,优势病种将按照“中医优势明显、临床路径清晰、诊疗效果确切、质量安全可控、病例数量充足、费用相对稳定”的原则,在国家目录框架内遴选本地病种,实施动态调整。因地制宜增加试点病种的,应当向国家报备。
支付标准方面,各地可结合本地实际,以历史费用数据为基准,合理确定中医优势病种支付标准并实施动态调整,反映中医技术劳务价值。原则上,试点后中医优势病种支付标准不低于试点前支付标准。值得一提的是,针对内科类中医优势病种可综合考虑历史费用数据以及对应西医内科保守治疗按病种(病组)支付标准,合理确定适宜的支付标准。
同时,支持将中医日间病房、康复病房等纳入按病种、床日付费范围,鼓励基层医疗机构提供门诊中医药服务,并对中医医共体在医保总额上给予倾斜,构建全方位的中医药发展支持体系。
资料显示,2019年以来,为了减少“大处方”“大检查”等过度医疗行为,我国持续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医保基金对医院结算从按项目付费逐步转变为按病种付费。到2024年底,按病种付费已覆盖全部医保统筹地区。国家医保局最新统计显示,截至今年9月中旬,按病种付费出院人次占比超过90%。
“按病种付费”即通过历史数据精准测算,根据患者的病情分组付费。对同组患者,确定相似的费用标准,由医保部门“打包”支付给医疗机构。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从“多开项目获得收益”,转变为“控制成本也能获得收入”。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不影响患者出院结算体验,患者出院实行按比例报销,患者可能因为少做了不必要的医疗服务项目,按比例报销后个人负担部分会减少。2024年,医保患者个人负担同比下降5%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