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时期民政事业发展成就。
社会组织是参与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十四五”期间,民政部在引导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方面采取了哪些创新举措?
民政部副部长胡海峰在发布会现场回答《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上述提问时表示,过去这几年,民政部门着力强化自身建设和外部监管,社会组织发展更加健康有序。在推动社会组织自身建设的同时,不断加强社会组织人员、资金、活动等相关管理,推进整治“僵尸型”社会组织7.5万家,打击整治了非法社会组织8000余个。

发布会现场每经记者石雨昕摄
持续加强对社会组织的激励和扶持
民政部部长陆治原表示,“十四五”期间,我国社会组织登记管理体制更加健全,全国登记社会组织达到86.5万个,布局结构不断优化,新成立了一批科技类社会组织,目前有2.4万家社会组织活跃在科技创新领域。各类社会组织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促进就业、改善民生、完善基层治理服务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胡海峰在回答《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提问时表示,这些年,围绕国家“十四五”规划有关部署,民政部门与相关职能部门一道协同发力,一手抓积极引导发展,另一手抓严格依法管理。过去这几年,推动社会组织发展进一步取得新的突出成效。
在加强社会组织党的建设方面,坚持和加强党对社会组织的全面领导,认真落实党建协同责任,在诸如登记成立、章程核准、年检年报等多个环节进一步落实和强化党建要求。鼓励社会组织负责人和党组织负责人实现“一肩挑”或者交叉任职,推动党组织在社会组织中能够切实发挥有效作用,确保社会组织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发展。
在推进社会组织制度建设方面,民政部门以建章立制为抓手,正抓紧推进修订《基金会管理条例》,并相继出台社会团体年检办法、取缔非法社会组织办法等相关规章制度,有关社会组织制度政策体系逐步得到健全和完善。此外,持续加强对社会组织的激励和扶持,推动完善税收优惠、购买服务等政策机制,社会组织活力得到了进一步激发和释放,包括信息化、智能化相关手段的应用和推广,一方面优化服务,另一方面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
在强化自身建设和外部监管方面,民政部门全面部署开展了规范化建设专项行动,推动社会组织自身建设,力求能够更加过硬。同时,不断加强社会组织人员、资金、活动等相关管理,推进整治“僵尸型”社会组织7.5万家,打击整治非法社会组织8000余个,这一系列措施进一步推动形成了清朗而有序的社会组织发展环境和生态圈。
在着力加强培育和积极引导方面,“十四五”期间,民政部引导各地培育发展了270万家社区社会组织,登记成立了19家国际社会组织。五年累计投入中央财政资金2.25亿元,支持543家社会组织重点围绕“一老一小”、乡村振兴等领域开展服务活动,在全国范围内有86万余家社会组织活跃在各个领域,特别是在科技创新、社区服务、乡村全面振兴等关键领域,日益发挥着协助政府、连接社会、服务群众的突出作用。
覆盖各类困境儿童的保障关爱体系基本建成
陆治原表示,“十四五”期间,兜底民生保障全面得到加强。
困难群众保障方面,基本建成了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覆盖对象从低保、特困人员向低保边缘人员、刚性支出困难家庭延伸,初步建立了全国困难群众动态监测和常态化帮扶机制,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同时,实现了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全国城乡低保的平均标准较2020年分别增长19.6%和21.3%,常态化保障对象达到3940万人、特困人员482万人,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促进了困难群众的生活改善。
困境儿童保障方面,儿童福利保障制度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将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留守儿童、流动儿童纳入国家保障和关爱服务范围,覆盖各类困境儿童的保障关爱体系已基本建成。集中养育孤儿、社会散居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保障标准较2020年分别增长26%、32%和31%。
残疾人福利方面,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有效落实,重度残疾人托养照护服务体系加快建设,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已经累计服务126万康复对象。
“今年5月,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困境儿童福利保障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既是近年来加强困境儿童福利保障工作的总结,也是儿童福利制度建设的重大突破。”陆治原表示,《意见》明确把流动儿童纳入关爱保护范围,民政部门正在组织开展摸底排查,将建立台账加强关爱服务。
与此同时,服务体系更加完善。过去针对孤弃儿童,重点是生活养育。现在困境儿童的基本生活已经得到较好保障,但在监护陪伴、情感关爱、心理健康等方面的需求日益凸显。《意见》部署完善了困境儿童福利保障的“六个体系”。
此外,资源支撑更加有力。持续推进儿童福利机构功能优化,开展养育、医疗、康复、教育和社会工作等一体化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