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10-11 09:32:51 股吧网页版
文旅产业系列观察之二 双向赋能 “文旅 +”实现从“相加”到“相融”
来源:人民网

  从繁忙都市到自然乡村,从文物欣赏到文化体验,从情景演绎到观赛参赛……在刚刚过去的国庆中秋假日期间,各类“文旅+”业态持续升温,许多人走出家门,进行沉浸式旅行。

  数据彰显出“流动中国”的活力和动能:今年国庆中秋假期(10月1日至8日),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累计24.33亿人次,日均3.04亿人次,比2024年同期日均同比增长6.3%。

  文旅部近日发布的数据也勾勒出市场的火热图景:2025年上半年,国内居民出游32.85亿人次、总花费达到3.15万亿元。

  这背后,是“文旅+”融合模式对消费增长的拉动。政策的引领为产业融合指明了方向。此前,商务部等9部门印发的《关于扩大服务消费的若干政策措施》提出,积极发展首发经济,推动创新和丰富服务消费场景,支持优质消费资源与知名IP跨界合作,打造一批商旅文体健融合的消费新场景。

  当下,游客追寻的早已不再是简单的“打卡式”观光,而是对文化认同、情感价值与深度体验的渴望。在中山大学旅游管理与规划系主任陈钢华看来,这种日益多元、个性化的需求,正倒逼文旅行业进行全方位的创新,催生出形态各异的“文旅+”新业态。

  天津举办戏剧节,多部沉浸式话剧、歌剧、曲艺剧在城市各大文化地标轮番上演,辅以多种夜游体验项目,吸引了众多游人;在湖南,山地自行车赛、街舞锦标赛等各类赛事汇聚大量人流……“文旅+演艺”与“文旅+体育”的深度融合,成功拓展了消费的新时空。

  “文旅消费是一种精神层面的消费,具有强大的乘数效应。”陈钢华认为,其价值不仅在于直接的经济贡献,更在于对相关产业强大的辐射与带动能力。

  “文旅+”的本质是双向赋能,它既是“文旅+百业”,也是“百业+文旅”。陈钢华表示,这意味着各行各业都能在其固有基础上,衍生叠加文旅功能,从而突破产业边界,重塑消费生态。面对游客从“看山看水”到“观文品史”的需求转变,单一的观光产品已难以为继。“文旅+”通过深度融合,有利于塑造独特的区域品牌,提升地方知名度,成为驱动行业创新升级的引擎。

  尽管“文旅+”新业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为假日经济注入了活力,但若停留在“为加而加”的浅层融合,消费热潮将难以持续。如何让文旅与千行百业由“相加”走向“相融”?陈钢华提出三点建议:

  根植本土,拒绝跟风。要深度挖掘地方独特的社会与文化基因,培育本地居民的文化认同与自豪感,以此塑造多样且不可复制的“记忆点”,这是文旅项目保持持久生命力的源泉。

  需求引领,体验为王。要敏锐洞察市场需求的变化,以提升游客体验感为核心,打造有内容、会“说话”的消费场景,并持续优化服务质量。

  创新驱动,久久为功。需要在深度融合中不断探索新业态、新产品、新模式,通过持续的创新投入,确保旅游目的地能够保持长期且稳定的吸引力。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物质——精神’的多维展开,体验消费逻辑加快重构,演唱会、赛事、演艺、街区等文化‘共感场域’成为情绪出口与时尚风口。”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冯学钢表示,要优化要素渗透、交叉、融合的业态培育环境,迭新与市场需求相匹配的产品,推动“文旅+”业态成为连接美好生活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纽带。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