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券商加速“补血”。Wind数据显示,截至10月10日中国证券报记者发稿时,今年券商境内发债规模为1.26万亿元,同比增长75.42%。在业内人士看来,券商选择融资方式和融资时间主要是考虑到自身实际情况与市场环境,2025年市场交投活跃,两融、衍生品、做市等资本消耗型业务增长,推动券商融资需求,发债热情整体有所提升。
境内发债规模为1.26万亿元
近期,券商发债热情高涨,包括中金公司、兴业证券、中原证券、申万宏源等在内的多家券商公告了债券获批或同意挂牌的相关进展。
10月10日盘后,中金公司发布公告,非公开发行不超过100亿元公司债券挂牌转让收到上海证券交易所出具的无异议函。
10月9日晚间,兴业证券发布公告,证监会同意公司向专业投资者公开发行面值总额不超过200亿元公司债券的注册申请,本次发行公司债券应严格按照报送上交所的募集说明书进行;中原证券也公告称,证监会同意公司向专业投资者公开发行面值总额不超过12亿元次级公司债券的注册申请。
10月8日晚间,申万宏源公告称,证监会同意公司所属申万宏源证券向专业投资者公开发行面值余额不超过300亿元的短期公司债券的注册申请。
9月也有多家券商公告了债券获批等相关事项。中国银河非公开发行200亿元公司债券获得上交所挂牌转让无异议函;第一创业向专业投资者公开发行不超过80亿元公司债券获得证监会注册批复;中信证券向专业投资者公开发行不超过600亿元公司债券获证监会批复。
Wind数据显示,截至10月10日记者发稿时,今年以来券商境内发债规模为1.26万亿元,同比增长75.42%。其中,中国银河境内发债规模为1079亿元,也是目前唯一一家境内发债规模超千亿元的券商;其次是华泰证券,境内发债规模为981亿元;国泰海通境内发债规模为870亿元,居于行业第三名。
今年以来境内发债规模超500亿元的还有广发证券、招商证券、国信证券、中信证券、中信建投。
多因素催化
在业内人士看来,在市场行情回暖的背景下,券商两融、衍生品等重资本业务扩张,资金需求增加,叠加目前券商股权融资趋缓,因此其发债热情整体有所提升。
一般来说,券商债分为短期融资券和公司债。短期融资券由交易商协会审批;公司债包括券商普通公司债、券商次级公司债、券商永续次级债,由证监会审批,在交易所市场发行与交易,发行期限较为灵活。从上述公告可以看出,今年公司债已成为券商发债的首选方式,此前火热的短期融资券、永续次级债则数量较少。
中航证券非银首席分析师薄晓旭表示,公司债占据主导位置,其低成本优势突出,适合券商的中长期资金需求。这反映出券商在优化负债结构的同时,持续强化资本实力以支撑业务发展。
多家券商的公开发债募集说明书显示,券商发债融资主要用于偿还公司到期债务、补充流动资金、支持公司日常运营及业务发展等。
“今年以来,券商发债热情提升,显示行业资本补充需求旺盛,主要受益于市场活跃度提升、创新业务扩容及低利率环境下的融资成本优势。”薄晓旭表示,2025年市场交投活跃,两融、衍生品、做市等资本消耗型业务增长,推动券商融资需求。
相较于股权融资等其他方式,薄晓旭认为,债券融资凭借其显著优势成为券商业务扩张期资金补充的核心渠道:一方面,债券融资能够提供更大规模的资金支持,且当前低利率环境下的融资成本较股权融资减少,可有效控制财务支出;另一方面,其灵活的期限结构设计可精准适配不同业务线的资金需求周期,同时避免股权稀释问题,保障公司治理结构稳定。
除了支持业务发展和低利率环境,券商加速发债也受再融资监管环境影响。华南某券商人士对记者表示,此前监管倡导证券公司走资本节约型、高质量发展的新路,今年以来券商的定增、配股等再融资整体进程放缓,因此,发债融资成为不少券商融资的首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