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力培育未来产业!
10月11日,上海召开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介绍出台的《关于加快推动前沿技术创新与未来产业培育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证券时报记者从发布会现场获悉,上海力争到2027年,突破一批前沿颠覆性技术,体系化布局建设一批未来产业集聚区,培育20家左右未来产业生态主导型企业。到2030年,培育壮大一批未来产业,推动形成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未来产业引领地。
根据当天发布的《若干措施》,上海将发展壮大细胞与基因治疗、脑机接口、生物制造、具身智能等领域;加快培育第四代半导体、硅基光电子、第六代移动通信(6G)、类脑智能等领域;加速布局量子科技、可控核聚变、再生医学等领域。

制定差异化、针对性培育方案
“未来产业”是指处于孕育萌发阶段或产业化初期,具有显著颠覆性、前瞻性的新兴产业。培育未来产业,是引领科技创新、重塑产业格局的战略支点。
在发布会上,上海市科委副主任屈炜透露,上海将围绕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健康六大方向,分近、中、远三个层次,合理规划、分层推进、精准培育。
具体来看,发展壮大细胞与基因治疗、脑机接口、生物制造、具身智能等领域,重点支持降低成本、提高可及性、构建产业生态;加快培育硅光、6G、第四代半导体、类脑智能等领域,重点支持优化产品设计、拓展应用场景、验证市场价值;加速布局量子科技、可控核聚变、再生医学等前沿领域,重点支持技术难题攻关、技术路线收敛、产品可行性验证。
记者注意到,《若干措施》从强化关键环节支撑、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和打造产业集群高地等六方面推出15条措施,加大未来产业培育。其中,对符合条件的创新产品按照规定给予不超过合同金额30%、最高2000万元支持;对符合条件的场景建设任务按照规定给予最高800万元支持。
司南半导体孵化器致力于构建第四代半导体未来产业从“概念验证-孵化加速-产业聚集”的体系化布局及完整产业协同生态建设。司南半导体孵化器总经理李四华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第四代半导体技术在新能源汽车、6G通信、大功率电力电子等领域拥有巨大应用潜力,但目前尚未迈入产业化阶段,其技术成熟度与应用可行性仍需进一步培育与验证,如果能将开放一些前沿应用场景,将加速技术的迭代,对培育未来产业非常有帮助。
据屈炜透露,上海对布局的细胞与基因治疗、脑机接口、硅光、6G、类脑智能、量子计算、可控核聚变等一系列未来产业重点发展领域,逐一制定差异化、针对性的培育方案。
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总工程师裘薇表示,上海围绕未来产业领域,储备培育一批产业创新平台。通过揭榜挂帅形式,启动生物制造、量子科技、6G等9个领域35个未来产业试验场建设,加速新产品验证和迭代;支持人形机器人、新型储能等领域第一批示范性市级中试平台建设,加快未来产业新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此前,上海已相继发布实施了脑机接口、量子计算、硅光、6G等多个领域的未来产业培育方案,启动建设超宽禁带半导体、基因编辑等一批概念验证平台,同步布局了12家高质量孵化器,并设立总规模约150亿元的未来产业基金。同时,打造“上海未来启点社区”,并启动建设了类脑智能、硅光、脑机接口等领域的未来产业集聚区。
谋划创建国家级未来产业先导区
《若干措施》提出,上海将打造未来产业集群高地,核心是以空间集聚推动产业集群发展。根据重点领域的产业潜力和规模,市、区合力谋划建设未来产业集聚区。对符合条件的未来产业集聚区建设主体,按照规定给予最高2000万元支持。
屈炜透露,上海目前已在浦东、闵行、杨浦、临港等启动建设了若干未来产业集聚区,谋划创建国家级未来产业先导区,制定专项政策支持,助力先导区高质量发展。
“集聚区”是承载未来产业发展的“核心空间载体”。上海通过市区联动、合力谋划建设集聚区,推动产业链上下游高效整合,力争实现:企业入驻即可就近对接合作伙伴、中试平台与应用场景,充分利用资源,加快形成集群优势。
上海浦东新区副区长李慧在发布会上透露,张江作为首批上海市未来产业先导区,已在模力社区、机器人谷、创博园等区域形成具身智能、硅光等未来产业集聚。下一步,浦东将以更开放的视野、更前瞻的布局、更务实的举措落实《若干措施》要求,争取到2030年形成若干个世界领先的未来产业集群。
上海脑机接口未来产业集聚区正在积极推进建设。上海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建设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顾耀强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该集聚区由上海市科委牵头,闵行区、华山医院、临港集团和上海国投共同建设,坐落于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将以建设‘全球脑机接口技术创新策源地、产业融合示范高地和国际合作枢纽’为目标,构建‘一个核心区+一个生态圈+一张协同网’的发展格局,重点打造临床转化、概念验证和孵化加速核心功能,逐步形成国家级脑机接口未来产业发展共同体”。据透露,自2025年6月29日揭牌以来,该集聚区已取得一系列实质性进展,包括揭牌上海市脑机接口临床试验与转化重点实验室,重点布局两大方向:一是加速脑机系统的临床试验与产业化落地,二是以临床需求为导向,孵育颠覆性创新技术,承接国家重大任务。同时,已有10余个脑机接口项目入驻集聚区孵化器。
构建前沿颠覆性技术投资孵化生态
在金融支持方面,《若干措施》指出,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效应和引导作用,加快构建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机构为支撑的多元投入体系。发挥未来产业基金引导作用,采用“直接投资+子基金投资”模式,构建符合前沿颠覆性技术创新的投资孵化生态,联动项目经理团队优化投资布局和资源配置。持续优化融资上市、保费补贴、贷款贴息等金融财税支持政策,加强面向未来产业创新型企业培育的全周期、多元化金融支持,支持取得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科技型企业上市融资。
以未来产业基金为例,屈炜透露,“未来产业基金”定位为市级“功能性母基金”与“耐心资本”。在投资运作中,实现“直接投资+子基金投资”双模式协同。直接投资瞄准早期优质项目,挖掘长期价值,助力突破性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同时遴选、设立多只子基金,搭建投资网络。目前,上海已设立总规模约150亿元的未来产业基金,并完成18只子基金的投资决策工作。
上海未来产业基金投资执行总经理刘理鹏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未来产业赛道选择上,未来产业基金围绕“四个未来”展开:探寻未来人才,寻找具备创业潜质的科学家与推动颠覆式创新的投资人;构建未来认知,提前建立对核聚变、量子计算等领域的深度认知;探索未来范式,适应AI发展带来的创新频率加快、科学与产业距离缩短的趋势,实践扁平化组织架构;强化未来连接,整合创新生态,降低各方沟通成本。其核心标准是捕捉“拐点”,聚焦科学突破与商业化可能性兼具的领域,目前已布局核聚变、量子、脑机接口、AI生态等方向。
截至今年10月10日,上海未来产业基金已投决18只战略性突出、创新性显著的子基金,拟投决金额为22.15亿元,子基金目标总规模超150亿元,放大倍数约6.8倍;直投方面,已重点布局9个战略意义的前沿项目,投决金额3.99亿元,放大比例32.9倍,覆盖可控核聚变、AI大模型、脑机接口、生物医药、天基计算等关键赛道。
已启动的上海未来启点社区,则依托上海未来产业基金、顶级科学家社区以及子基金生态体系,打造成为顶尖人才与认知的入口和创新创业资源的超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