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技术的普及使虚拟体验逐渐取代现实感知,导致“触觉缺失”与情感连接弱化,装置艺术对“物质性”的再强调成为对抗感知偏离的重要路径。鲁迅美术学院(以下简称“鲁美”)秉持“鲁艺精神”,将装置艺术创作与社会服务深度融合,在乡村振兴、工业遗产活化、生态环保等领域开展实践。以社会性、服务性工作为核心,通过材料的在地性运用、互动式触觉体验设计及公共空间介入,唤醒公众触觉感知,实现艺术服务社会与“五感回归”理念的双向赋能,为数字时代装置艺术的社会价值实现提供实践参考。
乡村振兴语境下:民俗材料与在地性触觉体验构建
乡村振兴进程中,鲁美以“艺术村长”计划为载体,将装置艺术实践融入乡村文化建设,通过民俗材料的运用与触觉体验设计,唤醒乡村文化记忆,助力文化赋能与产业振兴双向发展。东北乡村的棉麻织物、红松木材、传统剪纸等材料,因其承载的民俗基因与特别的触觉属性,成为连接村民情感与乡村记忆的重要媒介。
在辽宁省本溪、丹东等地的乡村实践中,鲁美师生团队深入挖掘当地民俗资源,以村民熟悉的传统材料创作装置艺术。在文化墙改造项目中,团队摒弃单纯的图像绘制,采用黏土浮雕与织物拼贴结合的方式:黏土的粗糙质感呼应乡村土地的厚重、棉麻织物的柔软传递民俗生活的温度。
为助力产业振兴,鲁美还组织村民开展手工装置创作工作坊,以满族刺绣、朝鲜族布艺等传统工艺为基础,将触觉体验转化为文创产品的核心价值。工作坊中,师生引导村民保留手工制作的自然痕迹——刺绣的不规则针脚、布艺的手工缝线,这些带有温度的触觉细节使文创产品区别于工业化量产商品。这种实践让装置艺术的“触觉回归”理念扎根乡村土壤,实现了艺术服务民生的价值。
工业遗产活化:废旧材料与集体记忆的触觉唤醒
作为东北工业文化的见证者,鲁美以装置艺术为纽带,在沈阳铁西工业区等工业遗产活化项目中,通过废旧工业材料的创造性运用,唤醒公众的工业记忆,搭建历史与当下的情感桥梁。老厂房的废旧钢铁、机床零件、管道等材料,承载着东北工业的发展轨迹,其锈迹、划痕、重量等物理属性构成特殊的触觉语言。
在与企业合作的“工业记忆”项目中,鲁美师生团队深入工业区采风,收集大量废旧工业材料,结合数字技术开展装置创作。
鲁美还将工业材料装置融入城市公共空间改造,在老厂房转型的创意园区内,用废旧管道搭建可攀爬的互动装置,以钢板与玻璃组合成触觉体验墙,让公众在休闲互动中接触工业材料。
生态环保实践:再生材料与自然感知的触觉重建
面对数字时代人与自然的疏离,鲁美以环保为主题开展装置艺术社会服务,通过再生材料的创作运用,唤醒公众对自然的触觉感知,传递生态保护理念。
在大连等地举办的环保展中,鲁美师生以废弃塑料等再生材料创作装置艺术:将塑料瓶拆解重组为“塑料森林”、用塑料薄膜编织成大型装置,这些作品既展现了塑料污染的危害,也通过不同塑料材质的触感差异——硬塑料的坚硬、软塑料的柔韧、塑料薄膜的轻薄,让公众直观感受“废旧物质”的可改造性。展览设置互动环节,邀请观众触摸再生材料装置、参与塑料瓶改造手工活动,在触摸与创作中建立对“废弃物资源化”的认知。
针对生态教育需求,鲁美还将自然材料装置引入校园与社区,在“生态艺术进基层”活动中,用苔藓、松木、鹅卵石等自然材料搭建微型装置景观:观众踩在湿润的苔藓上可感受自然的柔软、触摸松木板可闻到木材的清香,这种与自然材料的直接接触,弥补了数字时代公众的自然感知缺失。
社会美育普及:公共装置与多元群体的触觉连接
鲁美以装置艺术为载体,开展社会美育服务,通过触觉导向的装置体验活动,让艺术走出展厅,实现美育的普及与包容。学院开设的社会美育课程与实践活动,将“物质性”与“触觉体验”作为核心教学内容。
鲁美还在校园与城市公共空间举办“在地生成”的公共艺术展,将装置艺术散落于草坪、广场等开放空间,强调作品与环境、观者的互动。这种美育实践让装置艺术的“触觉回归”理念服务于全民艺术素养提升,彰显了艺术的社会包容价值。
实践价值:艺术服务社会与触觉回归的双向赋能
鲁美将装置艺术的“物质性”探索与社会服务紧密结合,形成“艺术介入生活”的实践范式,其价值体现在2个维度:在感知层面,通过乡村、工业、自然等在地性材料的触觉体验,帮助公众重建与现实世界的物质感知;在社会层面,将装置艺术融入乡村振兴、遗产保护、环保美育等议题,实现艺术的服务价值。
这种实践打破了“触觉回归”的纯理论探讨,证明装置艺术的“物质性”表达可成为社会服务的有效载体:废旧材料的再利用回应了资源节约需求、民俗材料的运用助力文化传承、再生材料的创作推动环保理念传播。同时,社会服务也为装置艺术的“触觉回归”提供了多元场景,使艺术不再局限于精英圈层,而是成为连接公众情感、服务社会发展的纽带。
鲁美的装置艺术社会服务实践,以“物质性”为核心、以“触觉回归”为路径,实现了艺术与社会的深度融合。让公众在与物质的直接接触中重获真实感知,也让装置艺术在服务乡村、传播环保、普及美育等过程中彰显社会价值。
在数字技术持续发展的当下,鲁美的实践为装置艺术提供了启示:“触觉回归”不仅是艺术语言的创新,更是艺术服务社会的重要路径。未来,这种“物质性+社会性”的创作理念,将继续推动装置艺术在回应时代问题、连接公众情感、赋能社会发展中实现更大价值,让艺术真正扎根生活、服务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