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银行业保险业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健全多层次、广覆盖、差异化、可持续的普惠金融机构体系。这也进一步清晰了行业机构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路线图。
据央行统计,截至2025年6月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35.6万亿元,同比增长12.3%,比同期各项贷款增速高5.2个百分点;2025年6月新发放的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3.48%,比3月下降12个基点。
普惠小微贷款中,信用贷款占比近三成,比上季度末高0.7个百分点;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余额3.5万亿元,同比增长22.9%,获得贷款支持的科技型中小企业27.4万家,获贷率50%。行业普惠金融业务提质扩面进一步加速。
“发展多层次金融体系核心在于均衡金融资源配置。当前普惠金融正从‘能贷’迈向‘贷得好’‘用得好’,不仅融资可得性要保证,还应推动服务质量与风险管理全面提升。”
在近期举行的2025中国普惠金融国际论坛上,上述观点正在成为多位资深金融机构高管和行业专家的共识。
均衡金融资源配置发挥比较优势
在传统金融体系中,小微企业长期面临“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根本原因在于信息不对称:企业缺乏抵押物、规范财务数据不足、征信记录薄弱,银行难以准确评估其风险,导致风险溢价高、信贷供给不足。
近年来,随着金融供给侧改革的深化,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得到阶段性缓解,普惠金融的覆盖率和可得性大幅提升。
避免同业间的同质化竞争,亟须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培育差异化竞争力,这已成为行业共同面临的重要课题。
浙江省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王小龙认为,发展多层次金融体系核心在于均衡金融资源配置。
“当前,资金往往从农村流向县城、省城直至一线城市,容易造成越需要金融支持的地区越缺金融服务,区域性金融机构因此具有重要意义。例如,东北地区国有大行存贷比较低,而浙江的全国性银行存贷比长期超过100%,反映出金融资源配置失衡。”
在王小龙看来,金融体系还缺乏差异化特征,大行难以复制中小银行尤其是农信社的深度融入式服务模式,农信社依托信用村建设和基层治理体系,为农户提供非标准化贷款,这一模式依靠长期信用积累,“没有捷径可走”。
普惠金融的发展也需要进一步提升服务的可得性与便利性。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创院理事长屠光绍表示,中国普惠金融发展持续提速,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但在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中,金融工具的实际使用仍存在不足。
“例如义乌外贸型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外汇套期保值率不到3%,反映出金融服务在供需匹配和操作便利性方面仍有提升空间。这需要从金融服务需求侧发力,让普惠群体能用、会用、敢用金融工具和服务。”屠光绍表示。
AI加速降本增效可持续
普惠金融的升级不仅在于扩大融资覆盖面,更在于提升“贷得好”“用得好”的服务体验。近年来,随着AI的引入,这一过程正在加速。
江苏长江商业银行发展研究室主任、中国地方金融研究院研究员黄金木向《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银行通过AI技术赋能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在解决融资难题和提升经营管理效率上效果显著。在风控与信贷服务上,能实现无抵押、全线上、分钟级的智能贷款审批,精准评估“企业+企业主”双重风险。这对企业来说,解决了融资难、融资慢问题,快速获得周转资金,尤其惠及轻资产的科创企业。
黄金木告诉记者,在数字技术助推下,江苏长江商业银行服务小微方面取得一定进步:一是服务渠道由线下向线上延伸,2023年5月推出两款自营线上消费贷;二是推进了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模式,推动新发放贷款不良率仅0.14%;三是上线了智能催收系统。
随着近年来大模型等AI工具渗透加速,普惠金融服务效能也进一步提升。
微众银行企业数字营销部副总经理许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中国银行业普遍面临低息差、低增长、低需求的“三低”挑战,微众银行目前正在从基础设施、构建工具、多元应用模式打造等多个方面,加速向“AI原生银行”迈进。对于内部局部场景,如风控、运营审核、催收等闭环业务,因场景明确、数据内部可控,落地效果较好。
据网商银行信息科技部总经理马晓航透露,最近一年网商银行将AI应用聚焦在三个方向上:AI的信贷,主要是风控方向;AI的运营,主要是运营和服务;AI的理财,主要是赋能投资经理,更好服务小微投资者。
在他看来,面对大模型快速迭代升级,银行需尽早搭建灵活框架,以便在新基模出现时迅速训练并应用专属或行业模型,使服务能力随之提升;算力和数据的持续积累是大模型落地的“基本盘”,对推动业务场景应用至关重要;银行应聚焦与主营业务紧密结合的场景,依托私域数据训练专属模型,配备相应算法人才和算力,这是大模型进入金融专业场景的必由之路。
百度智能云金融业务部副总经理梁俊锋在论坛上透露,在一些客户案例中,一线网点人员用大模型做科创贷款获客分析、企业客户拜访一类“超级有用”的小场景。在智能催收领域,大模型可理解客户意图与情绪,实现短期催收的自动化,效率接近人工水平。
多层次生态需多方共建
普惠金融的高质量发展也离不开多层次的生态建设。
一位银行业资深人士在论坛上指出,当前,多层次、广覆盖、差异化、可持续的普惠金融机构体系正在逐步形成:大型金融机构强化责任担当,不断提升普惠金融服务的广度、深度和温度。中型金融机构聚焦于优势细分赛道,发力模式创新,打造出专业化、特色化产品和服务体系;地方中小机构坚持服务当地、服务社区、服务村镇的定位,深耕不同场景的小微企业。
多层次的普惠金融体系建设,不仅需要发展普惠信贷,普惠保险以及适应小微企业融资市场的发展亦是应有之义。
首正泽富创新投资(北京)有限公司总经理马起华向记者表示,应关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即新三板在普惠金融体系中的定位和价值。在他看来,新三板本身就是面向中小企业的融资市场,诞生之初就被定位为资本市场服务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的重要平台,初衷正是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应该在这一定位基础上思考发展路径。
平安产险总部团体客户部总经理许乐扬认为,发展普惠保险需要把握三个核心要点:一是加强与政府的连接,在监管指导下稳步推进;二是提升专业性,让保险方案和服务方案更加精细,符合实际需求;三是推动服务化发展,不仅降低小微企业、普惠人群的投保门槛和价格,还要让承保、理赔和风控服务更加便捷。
多层次的生态在业态的丰富、机构规模的丰富之外,还需要多主体的充分合作共建。在许伟看来,监管政策的持续加码是行业发展的关键助推器,不仅缓解了普惠金融“高风险、低利润”的商业可持续难题,更引导金融资源向最需要支持的领域精准滴灌。在政策指引下,微众银行积极与各级政府、担保机构及产业平台合作,通过创新数字模式扩大服务半径。例如微众银行“政银担”线上批量担保模式,就是借助政府性融资担保增信、分险机制。该模式自2021年7月落地以来,截至8月31日已累计发放贷款超15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