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第三季度的行情变化,“翻倍基”榜单再度刷新,曾经霸榜的创新药主题基金几近跌出前十。
Wind数据显示,创新药板块在9月初冲高后,出现了连续调整。虽然9月末有小幅回升,但仍不能覆盖此前的下跌,创新药主题基金(含主动管理型、指数型)的业绩表现也在这期间出现了较大波动和分化。
在当前市场环境下,创新药主题基金是否还有空间?后市会如何分化?基金经理又将如何操盘?
多位受访业内人士认为,近期创新药行业缺乏重大催化剂、外部政策环境存在不确定性,以及部分个股调整剧烈,相关主动权益基金可依托基金经理的专业能力,进行个股精选和灵活调仓。而被动指数基金受制于既定的指数编制规则,恐导致产品业绩分化扩大。
此外,多位受访基金经理称,二季度创新药板块的上涨基于市场对创新药公司进行了又一轮价值发现,属于重估行情。目前行情进入了考验实际业绩兑现的第二阶段,真正优质的公司仍具投资价值。
业绩分化
Wind数据显示,恒生港股通创新药指数今年以来持续上行,但9月进入调整期,当月月线虽然小幅收跌,但当月振幅达到14.08%。
具体来看,9月初在创新药投资热度高企之下,恒生港股通创新药指数创下历史新高,但随后行情激变,多只热门个股高位回调,导致指数在此后连续多个交易日持续波动,两度下踩60日线,整体呈现下跌态势。虽然9月30日以及进入10月后,指数有所回升,但成交量持续萎缩,暂未伴随多头上攻而重新回暖。
这一波动之下,创新药主题基金业绩也出现波动。其中跟踪上述指数的被动产品9月的区间回报出现超5%的下跌。
不过,跟踪的创新药相关指数不同,产品表现也不尽相同。仅就被动指数基金而言,创新药相关产品的业绩分化超过10%。主动权益基金业绩分化则更加明显。Wind数据显示,9月创新药主题基金区间回报最好的主动产品实现了10.7%的上涨,而跌幅最大的产品出现了9.83%左右的业绩回撤,业绩分化超过20%。
排排网财富研究总监刘有华认为,近期,创新药板块及相关基金产品业绩出现明显波动,主要受到行业缺乏重大催化剂、外部政策环境存在不确定性影响。
华宝港股通创新药ETF基金经理丰晨成也表示,近期行业缺乏大BD(Business Development,商务拓展)催化,导致了创新药板块在与其他热点板块的竞争中暂落下风。特朗普政府考虑对中国创新药采取审查等措施阴影仍未消散。此外,港股部分明星公司出现管理层减持情况,叠加部分个股非基本面因素的暴涨暴跌。
而业绩分化方面,刘有华进一步解释,主动权益基金可依托基金经理的专业能力,进行个股精选和灵活调仓,在板块中甄别潜力标的、规避业绩风险,从而争取更优回报。而被动指数基金受制于既定的指数编制规则,只能系统化跟踪成分股,难以及时响应市场变化,因此在波动较大的行情中往往同步震荡。“未来,随着创新药板块内部行情分化,主动权益型基金与被动指数型基金的业绩表现差异可能进一步拉大。”
创新药投资进入alpha阶段
事实上,创新药板块热门个股在9月出现的迅速分化,是导致基金业绩分化的主要原因。
“今年以来,创新药板块行情主要跟随BD脉冲式上涨。当下,以港股某医药公司非理性暴涨后又暴跌为标志性事件,叠加部分A股高情绪品种出现系统性回调,市场会逐步回归真正有临床价值且能真实兑现业绩的龙头品种。”丰晨成指出,创新药本身是高风险投资,市场也需要逐步适应和学习,从而使资金重新达成一致。目前,创新药投资已经进入alpha阶段(投资组合超越市场基准的超额收益,主要来自挖掘个股优势),选股因子开始大于beta(受市场趋势影响的系统性风险与收益,主要来自行情整体表现)。
站在选股和择时的投资角度,晨星(中国)基金研究中心总监孙珩表示,就主动权益基金而言,行情激变之下,部分基金经理恐未能及时调整策略应对市场变化。同时,行业内部竞争激烈,创新药研发周期长、风险高,且市场风格切换频繁,资金流向变动,使得重仓中小市值创新药标的的基金,因资金撤离而股价大幅波动,进而影响基金业绩。此外,部分基金或有持仓过于集中,因此在市场波动时,无法通过分散投资来有效控制回撤的情况。
在孙珩看来,在板块累计涨幅较高、高位波动加剧时,主动权益类主题基金经理需以“攻守平衡”为核心操盘思路。
“一方面,通过精细化持仓调整控回撤,比如适度降低前期涨幅过大、估值透支标的的仓位,增配业绩确定性强、估值与成长匹配的细分领域标的,同时避免单一赛道过度集中,用适度分散配置对冲波动;另一方面,需依托深度产业研究谋增长,既要穿透板块短期情绪扰动,聚焦标的长期产业逻辑(如政策支持力度、业绩兑现节奏),也要通过动态跟踪行业数据(如订单情况、技术突破进展)及时修正预判,此外还需具备灵活的仓位管理能力,在极端波动时通过合理控制仓位规避系统性风险,最终在控制回撤的基础上把握板块内结构性机会。”孙珩如此表示。
刘有华也指出,对基金经理而言,在创新药板块高位波动的环境下,可采取分散持仓策略以控制风险,避免过度集中。同时,需密切跟踪行业动态与政策导向,适时优化持仓结构。此外,还应深化对企业基本面的研究,重点布局具备核心竞争力和明确成长前景的创新药企业,以提升投资组合的持续盈利能力。
创新药上游、医疗设备仍受关注
回到创新药板块的行情上,博时医疗保健混合基金经理陈西铭告诉记者,此前行情的动力主要来自重估,但目前,创新药行情已进入“第二阶段”。
回顾二季度创新药板块表现,陈西铭认为,一方面,大体量向外授权持续落地,海外大药企扫货,带来创新药公司管线重估;另一方面,国内政策持续支持鼓励,相关政策陆续落地,体现了监管自上而下对创新药行业的支持。
陈西铭表示,二季度,创新药板块普遍出现重估行情,市场对大多数创新药公司进行了又一轮价值发现。“展望下半年,我们仍然看好创新药板块行情,认为行情已从所有创新药公司普遍重估的第一阶段进入考验实际兑现的第二阶段。”
在此阶段,陈西铭认为,真正能谈成好的BD合作、产品放量超预期的公司仍有望表现突出,小部分“遗珠”也有待进一步发掘。此外,业绩表现突出的板块,如骨科、创新药上游以及部分业绩有望改善的板块,如医疗设备也受到持续关注。在更长的时间维度,AI、脑机接口等新技术将改变医疗体系运行方式,虽然由于医疗机构的预算约束,短期相关上市公司报表变化不大,但随着时间推移,这一变化将改变行业。
至于外部环境的影响,丰晨成表示,通过近期与几位BD专家(涉及跨国企业、律所和财务顾问)进行的交流探讨,从反馈来看,目前行业没有明显感受到美国潜在政策的影响,同时10—11月将进入每年BD交易高峰期,年内有望看到重磅BD交易。此外,短期CXO(医药合同外包服务)板块情绪上升,创新药在情绪调整下弹性进一步提升。
“我们继续重点看多创新药+创新药产业链,创新药核心资产短期的调整不改其内在价值及中长期优秀成长空间。如果今年四季度出现医药投融资拐点,则有望迎来中美产业共振。目前从医药产业上游投融资反馈看,对行业的信心较为充足。”丰晨成强调,当下中美资产方面,美国生物医药明显跌出价值,在降息周期里可能会有好的表现。同时,行情中期往后或逐步向大市值白马公司轮动,小市值公司如不能兑现业绩或者BD,可能失去资金关注。此外,板块内部平衡,对于器械设备、医疗服务等滞涨板块,可以和创新药组合均衡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