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以来,随着权益市场持续大幅上涨,债市迎来回调。目前,30年期国债活跃券与10年期国债活跃券的利差已升至2023年以来75%分位数以上,整体而言,纯债资产的配置性价比有所提升。
那么,长假过后,债市能否继续布局?
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当前债市正逐步修正过度透支的宽松预期,鉴于四季度政策性金融工具、促消费等宽信用政策可能继续出台,则债市面临的扰动因素依旧较多,短期内宜采用“防御为主”或是更稳妥的策略,但考虑到宏观总需求缺乏抓手、社融增速见顶、央行呵护资金面、重启国债买卖的可能性增大等偏多因素的存在,各机构在适当控制久期水平的同时,也可把握超跌反弹的交易机会。
债市不改弱震荡行情
可以看到,“十一”长假前,银行间利率债市场收益率不改弱势震荡走势。
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9月30日收盘,银行间利率债市场收益率涨跌互现。举例来看,中债国债收益率曲线3M期限下行4BP至1.34%;2年期收益率微跌1BP至1.49%;10年期收益率行至1.86%附近。
“9月以来,债市利率不改震荡上行走势,收益率曲线走陡,主要的利空因素为债基赎回费面临上调导致赎回压力加剧和‘反内卷’情绪的阶段性升温。”财通证券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孙彬彬指出,“举例而言,《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销售费用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上调了债基赎回费,超出市场预期,叠加公募基金免税政策亦将调整的传闻,多因素致使债基赎回压力加剧;与此同时,整治‘内卷式’竞争信号更加明确,伴随部分行业限产政策的落地,市场中关于生产收敛、物价回升、风险偏好提升的猜想有所升温,债市短期依旧承压。”
“短期来看,在‘反内卷’政策驱动下,大宗商品和权益市场料持续走强,市场风险偏好有望延续,债券市场大概率继续走弱。”一位券商固收部门负责人在接受记者专访时称,“不过,长期来看,债券‘牛市’仍难言反转。身处房地产市场尚未企稳,海外主要央行处于宽松周期的大环境中,预计国内央行将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为经济结构调整提供适宜的金融环境,而这将对债券市场构成一定的支撑,建议各机构待市场风险偏好情绪释放后,关注做多短端和跨品种套利的机会。”
积极因素正逐渐显现
实际上,展望10月,对债市表现持审慎看多的机构亦不在少数。
“虽然9月债市没有逃离季节性走弱的魔咒,但市场中亦不乏利好因素的存在,包括14天逆回购招标方式转变(彰显央行呵护态度)等。”孙彬彬说。
不仅如此,“7月以来,随着债市的持续深度回调,权益资产相对国债的风险溢价已整体降低,长端、超长端国债利率相对于贷款利率的性价比有所提升,30年期国债活跃券与10年期国债活跃券利差升至2023年以来75%分位数以上,整体来看,纯债资产的配置性价比已有所提升。”西部证券固收首席分析师姜珮珊表示。
再者,10月新债供给力度的放缓,也将对债市表现构成利多影响。
根据券商测算,2025年10月的国债发行规模约为14000亿元,净融资额约4290亿元,较2025年9月的7278亿元环比大幅下降;2025年10月地方债的发行量约为5000亿元,净融资额约2400亿元,虽较2025年9月的3737亿元小幅下降,但低于近五年10月的净融资平均水平。综合来看,2025年10月政府债的净融资规模在6700亿元左右,政府债供给压力较8月的11016亿元明显回落,这意味着新债供给对资金面的扰动也将边际减弱。
仍可持开放心态布局
“尽管身处多空博弈环境中,短期债市或难改弱势震荡格局,但市场也不妨保持开放心态,毕竟来自基本面的支撑依旧牢靠。”前述负责人表示。
来自华西证券研究所的数据显示,一线城市在政策托底之下展现出了较强的韧性。“十一”假期前五日,北上广深新房合计成交14.6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8.7%,与2024年同期增幅19.0%基本持平,延续了“金九”以来的回暖趋势,但二、三线城市的新房成交调整压力凸显,三线城市同样略显疲弱,市场信心亟待修复。
需指出,地产对经济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地产投资、居民配置偏好、财政收支、就业水平。2021年至今,债券持续走牛,每个阶段的驱动力分别与地产对经济的影响层次相咬合。
回到债市布局层面,“在经历过去一段时间的调整后,债市赔率已有改善,或具备一定的配置性价比,叠加四季度基本面受高基数效应影响尚有一定压力,10月配置盘买债动能或得到强化,对债市调整将形成一定保护作用。”天风证券固收首席分析师谭逸鸣表示,“在利率进一步向上空间有限的情况下,建议各机构关注超调品种和有买入力量支撑品种的介入机会。”
孙彬彬认为,“配置盘行为决定了债市已经在筑底阶段,建议把握左侧机会,积极进行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