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10月11日讯(记者郭松峤)中国商业航天四季度“发射大戏”以引力一号(遥二)在山东海阳海域的成功发射迎来“开门红”。
10月11日10时20分,我国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在山东海阳附近海域使用引力一号(遥二)运载火箭,将吉林一号宽幅02B07星、数天宇星01和02试验星共3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从航天工业的行业节奏来看,引力一号遥二运载火箭依然主要是试验性质,但承担的是从试验发射到今后常态化商业运营迈进的过程中一个承前启后的角色。成功发射后,引力一号正式成为目前投入运营的中国民营商业运载火箭中实际运力最大的火箭,这对于行业上游急切等待着的诸多卫星客户来说是个好消息。”东方空间联合创始人、副总裁彭昊旻在山东海阳接受财联社记者专访时表示。

引力一号(遥二)蓄势待发财联社记者郭松峤(摄)
在发射现场,财联社记者专访彭昊旻,试图解读本次发射背后的商业逻辑,并探寻中国民营航天企业的独特发展路径。
她对记者表示,现阶段中国乃至全球商业航天领域“星多箭少”的供需矛盾大背景下,上下游都在关注运载火箭这一“瓶颈”。可以想象,一枚得到多次发射验证的日趋成熟的大运力、发射机动性强的火箭,将是市场上的香饽饽,后续发射频次提升、携带更多卫星上天入轨的一天值得期待。
以下为访谈实录
财联社:今明两年是商业航天各大型号发射的突击年,另外国家发射任务也比较密集,引力一号运载火箭从商业性来讲对东方空间的意义是什么,相关规划是怎样的?
彭昊旻:引力一号(遥二)发射任务完成后,遥三的发射任务也基本确定,因为是满载发射任务,将会开启真正意义上的商业运营模式。
从行业发展规律而言,任何一款新型号火箭,客户会普遍产生前两发风险系数较高的认知担忧,因此并不会托付整体组网任务。因此,虽然今明两年会是一个首飞的大年,但是可能这些新型号液体火箭还需要通过2~3次的飞行验证,才能获得真正订单,那么新型号的液体火箭大规模商业化时间点窗口预计不会早于2027年。
从这一背景看,2026年引力一号凭借其独特的技术定位获取一定的市场空间,预计明年通过一季度发射一次的频率,为客户提供可靠的运力保障。目前的意向客户订单,正在进行商务洽谈,在适当时候将会对外进行公布。
引力一号的商业意义就是能够为公司带来收益,是高性价比的可靠运力解决方案。当前业内1.5-2吨左右的成熟运力服务,价位基本在5-6万元,甚至有十几万的服务价格,而引力一号则是能提供3万/公斤的服务价格,无疑在发射市场上是高性价的选择,未来我们是希望通过高性价比的产品和服务,获取客户更多信任来占领市场,再通过下一代型号产品实现利润增长。

引力一号遥二运载火箭发射郭松峤摄
财联社:是否可以从东方空间的视角,分享从遥一首飞再到遥二发射任务这20多个月时间周期内,国内商业火箭发展的速度,当前的现状和遥一发射期间有什么不一样?
彭昊旻:近段时间以来,商业航天的发展可为风云变幻,这说明行业本身的发展十分活跃,可以看出无论是资本方还是客户方,对于商业航天行业较为包容,因此整个行业的发展呈现积极向上的趋势和姿态。同时,也可以看到行业内无论规模大小,在利好政策的支持下,都能激发出新的活力,进入到新一轮的角逐中。
这说明,商业航天这条赛道,并不是一场短跑,而是一次比拼耐力的“马拉松”,未来可拓展的技术领域相对较多,例如攻克大运力液体火箭后,还可以发力可回收液体火箭,总之目前行业的现状通俗来说就是“广积粮缓称王”。
东方空间经过一年多的沉淀和积累,已经完成了技术团队的焕新,保障遥二发射任务的顺利展开,并接下来直接进入到遥三发射任务中。与此同时,引力二号的研发工作也在顺利展开,包括完成总体性试验、航电实验等,到年底将进行动力系统试验。因此,面对充满变化的未来而言,我们将通过科学严谨的技术,坚定走在更为稳定的发展道路中。
财联社:对于民营航天企业来说,发展液体燃料大火箭是开拓大运力商业运力的必由之路,但固体火箭的成熟性和短周期准备等特点,也是弥补商业航天运力的重要选择,对于东方空间来说,多次成功发射固体燃料火箭之后,是否会快速进入比主要液体燃料大火箭技术路线,还是依然将引力一号作为核心运力,然后发展出不同型号,实现固液并举协同发展?
彭昊旻:从商业航天的运营属性上来说,客户更青睐于成熟稳定的运载火箭产品,毕竟以实际执行发射任务来看,从提报发射计划到签订发射任务,基本是以半年为一个周期,这也就意味着只有更可靠的产品才能顺利执行发射任务,助力卫星企业快速抢占稀缺的轨道资源,因此引力一号必然将在近两年之内,持续成为中大型火箭运力的可靠之选。
事实上,东方空间通过引力一号不仅敲开了市场的大门,同时也让整个团队获得了一次重要的历练,并且通过这型火箭的开发,对未来大型液体火箭研发实现了有效的技术积累,无论是海上发射、飞控、航电、捆绑等技术领域,都具有技术延展性。
总之,未来东方空间将持续以固液并举的发展路线,为客户提供全方位成熟可靠的运力产品,助力中国商业航天产业进入发展快车道。
财联社:未来中国商业航天的成功模式,是类似于波音的全球采购全球产业链,还是走类似于比亚迪的高度自主化产业链模式?
彭昊旻:事实上,关于产业链的发展模式,主要着眼点主要和“质与量”有关。例如发动机,出于效率和质量的把控因素,已经将外包模式变为自主制造模式,确保核心零部件掌握在自己手中,不会因为某一环节的不可控,或者中间商问题,从而影响全局发射任务。
但从另外一个维度来说,是否需要全盘实现高度自主化,就需要充分考虑经济效益,毕竟航天很多工艺较为小众,甚至比航空还要更小众一些。因此,从核心成本的角度考虑,现阶段要解决的是核心部件的自主可控,但同时在小众领域实现供应链的安全可靠,通过自主化为主导、供应链做辅助的方式,给到真正可靠降本的解决方案。
财联社:后续引力一号有什么样的任务安排?行业和市场非常关注引力二号的相关情况,是否可以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彭昊旻:公司对引力一号的中长期定位是用于低轨卫星互联网的组网任务以及其他航天器的列装。明年公司的发射任务将会比较重,按公司目前计划,这一箭型将会以每个季度一发的频率执行发射任务。为此,我们正在积极推进生产保障和技术团队的研发保障,通过流水线式的生产模式和科学的发射测试,确保后续发射任务圆满完成。
引力二号目前处于研制的快速推进阶段,前期已完成方案详细设计、产品投产并陆续开展大型地面试验。
在今年年中,引力二号先后完成了风洞试验以及完成了一级发动机、伺服机构和箭上阀门“三合一”联合热试车,取得圆满成功。前者标志着火箭气动外形设计仿真结果得到充分验证,后者标志着引力二号从单机测试验证阶段迈入跨专业、多系统的联合匹配验证阶段。之后,在7月份开展了50N姿控发动机高空环境模拟热试车试验,全面验证了在高空工作环境下发动机的设计合理性和工作可靠性。
引力二号的下一步,预计年底完成动力系统试车,由此,引力二号基本具备首飞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