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由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可持续发展与海洋经济研究所与广东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联合编制的《全球海洋城市竞争力指数报告(2025)》在深圳正式发布。报告基于经贸活力、科技创新、海事服务、国际影响和城市治理五大维度,对全球60个海洋城市进行了系统评估。报告显示,全球海洋城市竞争力呈现清晰的“四大梯队”分化格局。
报告提出“沪深青成国内三大海洋经济圈引领者”。上海作为中国海洋经济的领头羊,经贸活力排名全球第二,港口货物吞吐量继续位居全球首位,正加速从“全球供应链的参与者”向“全球价值链的塑造者”转型。

深圳在科技创新维度高居全球第四,其在海洋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及水下机器人等新兴领域的创新能力,为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提供了硬核支撑。青岛充分发挥其雄厚的海洋科教资源,科技创新排名全球第八,拥有全国约五分之一的涉海科研机构和近三分之一的涉海两院院士,已成为全国海洋科技创新策源地。
解读:时至今日,我国海洋经济的年度总规模已突破10万亿元。根据自然资源部此前发布的数据,初步核算,今年上半年海洋生产总值5.1万亿元,目标完成过半;同比增长5.8%,比国内生产总值增速高出0.5个百分点。从发展前景来看,海洋经济的爆发期其实才刚刚开始。
分区域来看,我国北部、东部、南部三大海洋经济圈基于不同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已形成差异化发展格局。其中,北部海洋经济圈海洋科研教育优势突出,东部海洋经济圈港口航运体系完善、外向型程度高,南部海洋经济圈则有海域辽阔、资源丰富、战略地位突出的优势。
报告指出“沪深青成国内三大海洋经济圈引领者”,从全球海洋城市竞争力的坐标定位来看,上海位于“头部梯队”,总排名第四,具体维度来看,经贸活力和国际影响均排名第二,科技创新排名第六,海事服务排名第五。相比之下,深圳和青岛均居于第二梯队,分别排名第11、第16。

图片来源:综合开发研究院
这其中,深圳的紧迫感或许更强一些。早在2017年,《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推进深圳、上海等城市建设成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这是深圳首次被赋予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任务。到了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再次明确“支持深圳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在当地学者看来,深圳是国家明确提出的两大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之一,与上海并列,且排序位居其前。在全国1.8万公里大陆岸线中,深圳是最具代表性的典型滨海城市。但从数据来看,2024年,深圳全市海洋生产总值达到5409亿元、占GDP比重的14.7%。同期,上海实现海洋生产总值破万亿,达到11387亿元,占GDP比重的21.1%。
面对上海的“领跑”,深圳如何更进一步?“技术驱动”或将成为新机遇。此次报告中提到,深圳可推动深化“深海装备—新能源—智慧港航”技术融合,推动深海采矿机器人与可再生能源供电系统集成、LNG加注与智能调度算法联动;以及建立海洋资源交易中心,探索深海矿产开发权、海洋碳汇等要素市场化配置……
按照深圳此前提出的下一阶段海洋经济发展目标,明确要力争“十五五”末海洋工业增加值达到2150亿元、年均增长12%以上,力争“十五五”末海洋服务业增加值达到7360亿元、年均增长10%以上。
#动向
上海谋划创建国家级未来产业先导区
10月11日,上海召开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介绍最新出台的《关于加快推动前沿技术创新与未来产业培育的若干措施》。上海市科委副主任屈炜在发布会上表示,根据重点领域的产业潜力和规模,上海市、区合力谋划建设未来产业集聚区。目前,上海已在浦东、闵行、杨浦、临港等区域启动了若干未来产业集聚区建设,谋划创建国家级未来产业先导区,制定专项政策支持,助力先导区高质量发展。
深圳重金扶持低空产业
《深圳市交通运输局<深圳市支持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 实施细则》已正式施行。《实施细则》规定了四个低空产业资助项目的资助对象、条件及标准,单项单次奖励金额从20万元到1500万元不等,每家企业每年可获得奖励合计最高可达3000万元。官方数据显示,目前深圳已建成10个低空经济产业园区和2个特色产业园区,低空经济链上企业超1900家。
山东打造商业航天发展高地
山东省政府新闻办10月10日召开政策例行吹风会,解读省政府办公厅近日印发的《山东省加快推动商业航天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若干措施》把山东省商业航天产业发展纳入国家总体布局统筹谋划,围绕火箭卫星研发制造、数据开发应用,以及新材料、零部件、元器件、集成电路等航天关联配套领域发展,力争到2027年,具备年产100发运载火箭、150颗商业卫星的能力,商业航天产业规模达到500亿元,构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商业航天高质量发展新高地。
湖北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
10月10日,湖北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解读《湖北省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若干措施》。据介绍,《若干措施》在广泛征求全省有关部门、高校、科技园区及科创企业意见的基础上形成,提出17条具体措施,聚焦解决“有没有”“敢不敢”“能不能”的关键问题,推动科技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力争到2027年,将全省高校科技成果就地转化率提升至50%。
#声音
陈刚:广西县域经济大有可为,要加快走出具有自身特色的高质量发展路子
10月10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在南宁召开2025年度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专题协商座谈会,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刚主持会议并讲话。陈刚指出,当前,广西正处于成型起势的关键阶段,迎来了历史最好发展时期,县域经济大有可为,必须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加快走出具有自身特色的高质量发展路子。
陈刚强调,要扭住重点解决好“干什么”的问题,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一切从县域的实际出发,坚持“因地制宜、错位发展,产业兴县、富民增收,生态筑基、城乡融合”的路子,积极拥抱人工智能时代,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创造更多家门口的就业,分类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着力构建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竞争力强的县域经济新格局。
#数读
“十四五”时期全国累计销售新建商品住宅面积约50亿平方米
据新华社,住房城乡建设部部长倪虹10月11日在国新办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十四五”时期,人民群众住房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国累计销售新建商品住宅面积约50亿平方米;建设筹集各类保障性住房和城中村、城市危旧房改造等安置住房1100多万套(间)、惠及3000多万群众。
#放榜
《国际交往中心城市指数2025》发布,上海首进前十
《国际交往中心城市指数2025》报告日前在清华大学发布。作为全球首个国际交往中心城市指数,报告通过数据采集、指数测算和定性研究等,对各个参评城市在全球要素集聚、国际政治经济交往和世界人文交流等方面的作用与功能开展评价,反映其国际交往能力。
综合排名前10的城市依次为:伦敦、巴黎、纽约、首尔、新加坡、北京、香港、上海、东京、旧金山和曼谷,其中旧金山和曼谷并列第10名。对比去年前10排名,伦敦、巴黎、纽约继续位居前3名。上海凭借入境游复苏、经济发展、文化教育上的进步,跃升至第8名,这是上海首次进入前10名。

除了北京、香港、上海以外,总榜单中,中国上榜城市还包括:杭州(第36位)、深圳(第37位)、广州(第38位)、成都(第40位)、重庆(第47位)。报告中特别提到,旅游业的强劲复苏对亚洲城市国际吸引力提升有巨大影响。2024年,北京、重庆、杭州、成都等城市的入境外国游客数量同比增长均超过100%。
该指数由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德勤中国联合发布。报告提出,国际交往中心城市需要主动调整功能定位、升级产业结构、强化制度型开放,加强城市间的横向联合,保持科技创新优势,继续营造良好的国际化发展环境,努力让城市成为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