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知识库让老师傅经验变新员工“超级外脑”,AI视觉检测从“人工抽检”向“智能全检”跃迁,智能系统一键搞定考试培训……10月11日,广州工控集团第六届劳动和技能竞赛AI赋能降本增效项目(人工智能训练师)决赛落下帷幕,涌现出一大批源自真实生产场景、直击痛点的AI降本增效方案。
记者注意到,当前,AI工具与制造业不断深度融合,全面向维修、调试、质检、业财、培训等业务领域渗透,助力企业实现降本增效。其中,“AI知识库”正成为新老员工知识传承的“接力棒”。
以广州柴油机厂股份有限公司的“AI知识库”为例,覆盖了工艺设计、加工、检验、反馈的全生命周期,知识沉淀率目标提升幅度达200%,新人培养周期目标提升83%,有效地将老师傅的经验变成新员工的“超级外脑”。“曾经,我们仅30%的工艺有记录,70%得靠老师傅口传心授,要找一份工艺平均耗时20分钟,如今通过‘智能检索+推荐’,5分钟内就能精准定位。”来自广柴股份的参赛选手表示。
“从我们这个行业来看,知识孤岛的存在,很难让好的经验传承下去。”来自广日电梯的参赛选手举例,尽管不同部门都有自己的知识库,但彼此却像隔着一道隐形的墙,不仅导致一线员工的知识无法共享,也拉长了新员工的培训周期。
为此,广日电梯“安装与调试智能体”通过构建知识库、搭建工作流、分发至不同的应用层,让新手平均修复时间提升57%,调试成功率提升20%,新人培训周期也从6个月缩短至2.5个月。
“竞赛不仅仅是技术的比拼、技能的角逐,更能引发大家对‘智能未来、智能制造’这一课题的有益思考。”广州工控集团工会主席林集表示,当前,中国制造业正经历着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的深刻变革,AI技术开始从辅助工具升级为战略核心力量——生产排产的优化可大幅减少能耗,预测性设备维护可降低停机损失,供应链协同服务可创造价值。
广州工控工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贺东东表示,未来,工控智科将继续携手各企业,围绕“研发—制造—营销—服务”全价值链,推动更多AI场景从“试点”走向“规模化”,从“辅助”走向“智能决策”,真正实现“人人有AI助手、流程有AI赋能、企业有AI驾驶”的智能运营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