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数据+人工智能时代,算力飞驰,但存储系统却迟迟没有跟上,但是最近出现的“中国芯方案”,给解决这个矛盾带来了新的希望。
据维科网电子10月11日消息,复旦大学周鹏-刘春森团队近日开发出全球首颗二维-硅基混合架构闪存芯片,为攻克新兴二维电子器件与成熟硅基CMOS平台的集成难题,提供了系统性解决方案。
据悉,该成果已于北京时间10月8日发表于国际期刊《自然》。
全方位碾压传统闪存
从测试数据来看,这款二维-硅基混合架构芯片在许多性能指标上都表现得非常好,它能够执行8-bit指令操作,也可以进行32-bit高速并行操作和随机寻址。
从器件性能来说,这款芯片的每个比特编程能耗极低,只有0.644pJ,在54.8℃环境下存放数据的时延可以达到10年多,而且能擦除10^4次。
就复杂功能而言,团队完成棋盘格图案编程,约有93.55%的单元处于预期状态,该芯片在串扰抑制能力上也表现不俗。
这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首个二维-硅基混合架构闪存芯片,性能“碾压”目前的Flash闪存技术,首次实现了混合架构的工程化。
从快一百万倍的器件,到全功能芯片
其实早在今年4月份,这个团队就研发出名为“破晓”的二维闪存原型器件——其单次擦写速度达到400皮秒,比传统闪存快一百万倍,是目前最快的半导体电荷存储技术。
但是原型器件要走向应用,就要解决与现有硅基工艺的集成问题。
二维半导体材料仅1-3个原子厚度,薄如蝉翼,若直接铺在表面起伏不一的传统硅基电路上,极易破损。
因此,周鹏团队选择相反思路——让二维材料去适应CMOS,而不是改变CMOS衬底。
这种灵活的解决方案,更简单点说,就是先把二维存储电路和硅基CMOS电路各自做好,之后再用高密度互连技术把它们“拼”在一起。
二维-硅基混合架构闪存芯片透射电子显微镜照片
这种方案没有直接去改造既有产线,但其集成的良率可以达到94.3%。
团队进一步提出了跨平台系统设计方法论,包含二维-CMOS电路协同设计、二维-CMOS跨平台接口设计等,并将这一系统集成框架命名为“长缨(CY-01)架构”。
为什么二维混合结构很重要?
现有的存储技术有着明显的断层,最高速的易失性存储器,比如DRAM,只需要1-30ns就可以完成操作,但是掉电之后数据就会丢失,而能够持久保存数据的传统闪存速度却远远跟不上处理器的算力。
二维-硅基混合架构芯片的好处是——它既保留了非易失性存储器断电后数据依然存在的那种特性,又把速度提升到可以和传统易失性存储器相媲美的程度。
这项技术被攻克,中国在下一代存储核心技术上就有了更多主动权,也因此,研发团队把这项技术称为中国集成电路领域的“源技术”
存储市场的“危”与“机”
当前,全球AI飞速发展,但存储能力提升有限,造成内存供应短缺时期,AI数据中心对于NAND快闪记忆体和DRAM的需求持续上升,预估从2025年第四季开始,相关的价格会有明显上扬。
高带宽内存(HBM)尤其如此,它可以给AI处理器提供数据通道,成为巨头们的“兵家必争之地”,还占用了传统存储芯片的产能。
在这样的大环境之下,复旦这款既快又不容易丢数据的闪存芯片,应用前景相当辽阔。
产业界人士觉得,这个架构能够冲破闪存速度,功耗以及集成度的传统束缚,往后看去,也许可以直接应对GPU芯片的高速运算需求,破解AI部署时由于存储而产生的卡顿难题。
结语
研究成果的最终价值,是打通最后一公里,体现在产业化、商业化上。
据悉团队在研发过程中就与生产企业深度合作,已经完成小规模全功能芯片的流片。
该技术也可在现有的工厂中生产,不需要额外的产线改造,企业沉没成本小,大大降低了商业化难度。
此外研究团队已计划下一步创建实验基地,与相关机构合作开展自主主导的工程化项目。
目前制定的目标是——在三到五年之内让芯片的集成度达到兆量级水平,原来要数十年才能实现的技术应用路程被团队大大压缩了。
又一个“中国芯”方案,在国际社会冉冉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