梯田层叠,稻浪翻金,清泉潺潺,田鱼欢跃。
金秋时节,浙江丽水市青田县,一幅延续了千年的农耕图景依旧生动,似画般,动静之间满是生机。
水田里种稻,稻田里养鱼——这份藏于山田的智慧,是青田人代代相传的农耕密码,更是中华农耕文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绝妙缩影。
2005年,青田稻鱼共生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入首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
从古老的共生智慧到如今的丰饶画卷,从质朴的农耕技艺到丰盈的文化生态,青田人承古开新,让千年农遗在这片沃土上焕发新的生机。护遗产、兴产业、传文脉、立法规,一条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相得益彰的共富之路在这里徐徐铺展,一如那层叠绵延的稻鱼梯田。
千年农遗,鱼稻相依
演绎中华农耕文明赓续与创新的生动图景
青田,九山半水半分田。
山多地少,怎么办?先民依山势修梯田,引山泉建鱼塘,创造性地摸索出“以鱼肥田、以稻养鱼、鱼粮共存”的生态农业模式。
青田县稻田养鱼始于唐朝,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据明洪武年间《青田县志》记载:“田鱼有红黑驳数色,于稻田及圩池养”,寥寥数语,勾勒出田鱼与稻田相伴相生的鲜活图景。
青田曾是山越人的聚居之地。他们曾因战乱被迫退守山区,往日“饭稻羹鱼”的生活因为远离河海断了来源;加之山区地形所限,远不如平原河网适合大规模开挖鱼塘。为维系原有生活方式,先民另辟蹊径——他们开始利用稻田养殖淡水鱼类,并经过反复试养和驯化,终于摸清了稻与鱼的共生规律。
与此同时,他们还将独特的稻田养鱼经验、水产养殖技艺与当地小气候相结合,培育出青田特有的田鱼地方品种,让这份农耕智慧增添了专属的地域印记。
方山乡石前村,一座建筑宛如鱼儿在水中游弋,与周边的环境融为一体。这里,便是青田稻鱼共生系统博物馆。
漫步其间,主展厅、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厅、中国水稻文化厅等五大展厅,辅以360度沉浸式体验影院,参观者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到华夏先民的智慧、稻鱼共生的精妙、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中华农耕文明的绵延与传承、发展和创新——
青田县仁庄镇愚公生态农场,徐冠洪望着金稻鱼跃的景象,笑意盈盈。这位曾远赴法国打拼的青田人,因乡愁归来,更因农业文化遗产的召唤而返乡。
“老祖宗的智慧,藏着生态循环的大学问。”他在传统稻鱼共生基础上,引入甲鱼形成闭环生态链——甲鱼吃福寿螺、控病鱼,稻、鱼、鳖和谐共生。
“不洒药、不施肥,鱼米都金贵。”徐冠洪算起经济账:田鱼每斤70元,亩产百斤;有机稻谷亩产千斤,值4000元;再加上甲鱼,每亩收入轻轻松松超万元。
为保护田鱼种质资源,徐冠洪建起120亩原种保护与孵化基地,通过现代技术将鱼苗培育时间从两年缩短到一年。
“把父辈留下的稻种和鱼苗传承好。”与徐冠洪一样,朱旭青也从国外回到青田,看好稻鱼共生的生态和经济价值。
在朱旭青看来,稻鱼共生系统拥有独特的生态“法宝”:鱼在田中吞食害虫和杂草,同时为水稻松土、增肥;水稻则吸收鱼的粪肥、残饵为养料,同时摄取鱼塘的氮、磷等无机营养物质,避免水体富营养化,起到改善和净化水质的作用。由此种出的水稻口感香糯,独具清香,养出的田鱼也新鲜肥美,连鱼鳞都软嫩可食。
2024年,青田稻鱼共生系统面积达7.01万亩,总产值3.4亿元。这套运行1300多年的系统,已经走出青田,迈向全国。
2022年,徐冠洪带着田鱼,远赴四川省泸州市古蔺县。两年多来,他每月往返浙川,将青田智慧“种”进川蜀梯田。
从广西到宁夏,从贵州到新疆,青田稻鱼共生模式已推广至20多个省份,成为东西部协作、乡村全面振兴和共同富裕的重要产业。
“从学习实践到传承推广,我要把青田故事讲给更多人听。”徐冠洪说。
鱼灯舞动,文脉绵延
稻鱼文化走出深山,“游”向世界
方山乡龙现村,“半亩鱼宿”民宿里,鱼池漾波,田鱼灯暖。咖啡的醇香混合着稻鱼饭米香,氤氲出独特的山乡夜话。
店主吴勇强端出山粉饼、五加皮炖猪脚、红薯窝窝头,配上葡萄酒和稻鱼米饭。2019年开业以来,这里已成为游客体验农遗文化的窗口。
每逢周末,来自杭州、温州等地的游客慕名而至。他们不仅品尝红烧田鱼,更挽起裤脚,体验插秧、割稻、徒手抓鱼的农耕乐趣。临行时,田鱼干、稻鱼米、梅干菜等农特产,成了可以带走的美好记忆。
农文旅深度融合,龙现村的农家乐、民宿越开越多,农特产品变成精致伴手礼,各类文化活动愈发丰富多彩。而鱼灯舞,无疑是这片土地上一张灵动的名片。
今年63岁的施观彬是青田鱼灯舞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一生守护鱼灯,扎根乡土四十载,施观彬将濒临失传的鱼灯舞从山村带向世界。
“保持好队形,听节奏——”每周四,他总会准时出现在青田县职业技术学校。操场上,学生们队列齐整,手举鱼灯,练习着“鲤鱼接龙”“鲤鱼跳龙门”“鲤鱼望月”等经典动作。
“舞鱼灯,眼神最重要。人鱼眼神融合,鱼灯才能活起来。”说话间,施观彬手中的鱼灯起伏游动,仿佛被赋予生命。
施观彬不仅表演鱼灯舞,还是制作鱼灯的高手。指导完学生后,施观彬来到工作室,手持竹篾,悉心扎制一条近人高的红鲤框架。
“做鱼灯,是手艺,更是心意。”从小就开始学习鱼灯舞道具制作技艺的施观彬一边介绍,一边为鱼骨糊裱宣纸。青田鱼灯以竹为骨,韧在千折不断;以纸为肤,美在彩绘生辉;内置光源,亮在通体透活。制作需经扎架、糊裱、彩绘、装灯等20余道工序,核心是让静物“活”起来,舞动时能仿出鱼类甩尾、摆头、戏水的灵动姿态。
鱼灯舞,不仅是祈愿“年年有余”的吉祥符号,更承载着青田人敬畏自然、奋发勇毅的精神密码。施观彬说,每逢节庆,鱼灯队穿梭起舞,仿若群鱼破浪,展现的正是山水人和谐共生的农耕智慧。
千年稻鱼,跨山问海。青田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周雄介绍,近年来,青田充分发挥38.1万华侨资源优势,以“侨”为桥,让青田稻鱼文化走出深山、“游”向世界。
作为“文化使者”,青田鱼灯舞登上罗马、巴黎、布鲁塞尔等城市的舞台,灯影流转间,不仅让海外华侨华人寻到了熟悉的文化根脉,更收获了国际友人的喜爱与赞叹。如今,青田正以稻鱼文化为桥梁,向世界娓娓讲述“大美中国”的生态故事与人文底蕴,也让世界上更多人透过这盏鱼灯、这片梯田,读懂中国的农耕智慧,走进中国的文化深处。
多元发展,法治护航
推动文化与产业双向奔赴,打造文旅品牌
青田县石雕博物馆,一件稻鱼共生主题作品格外引人注目——以本地封门金玉冻为材,雕刻出一幅稻穗、田鱼、远山和飞鸟的和谐之景,生机盎然、意境开阔。
对青田石雕艺术家而言,稻鱼共生是永恒的创作主题。
方山乡根头村的林恩革,从景德镇陶瓷大学毕业后返乡创业,创办“风吹稻浪”陶艺工作室。走遍家乡山水,深入田间地头,创作《年年有鱼》《稻鱼之恋》等文创产品。
善于创新的林恩革,融合传统石雕和陶艺,结合人工智能技术,打破传统材料限制,用废弃的青田石粉制作工艺品,吸引更多人关注稻鱼共生这一文化名片。发现青田元素冰箱贴在欧洲畅销后,他主动对接欧洲市场,推出稻鱼共生主题冰箱贴。“把家乡的金字招牌越擦越亮,这是我的心愿。”林恩革说。
青田华侨杨小爱,也将生意交给家人打理,回乡打造“国际农遗研学营地”。每逢周末,成群的孩子来体验割稻、插秧、放鱼苗、种番薯,在大自然中体验农事的乐趣,感受文化的魅力。“从没想过农田里能这么有意思!”多次前往营地体验,青田县城东实验小学学生邹瀚宇仍感觉意犹未尽。
一个以农耕体验为主,集博览展示、野外互动、拓展训练于一体的营地,正推动文化遗产“活”起来,播撒下一颗颗热爱劳动的种子。“从传统的刀耕火种到现在的科技兴农,改变的是人们劳动的方式,而不变的是精神的传承与文化的延续。”杨小爱介绍,目前,营地已接待2万多名孩子前来体验。
产业助力,法治护航,稻鱼共生系统在发掘中保护、在利用中传承。
经浙江省第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批准通过,《丽水市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保护发展条例》于今年6月5日正式施行。
该《条例》明确,支持设立展示厅、博物馆、主题公园等;鼓励各类组织和个人依法开展稻鱼文化传承和交流活动;鼓励开发稻鱼文化特色旅游产品,推广稻鱼文化品牌……2024年5月,动画片《青田小田鱼》登陆中国国际动漫节,吸引众多目光。
“推动文化和产业双向奔赴,写就更精彩的新时代稻鱼共生故事。”青田县副县长叶永青说,千年稻鱼文化推动产业发展,产业发展反哺文化传承,法律法规提供坚实保障。
方山乡龙现村农耕文化展示馆里,一件传统蓑衣静静陈列于暖黄的灯光下。它或许曾陪伴某位先人,在淅沥的山雨中巡田观水,守护着那一方稻鱼相依的天地。蓑衣的经纬之间,编织着劳作的坚韧与温度,这是一种天人合一的哲学,一份和谐共生的诗意。
走出展示馆,望向那一片稻浪——水田里,沉甸甸的稻穗已经低下了头,悠悠然的田鱼来回穿梭,方山乡迎来了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