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最终要体现到增进人民福祉、促进共同富裕上。公共服务关乎民生、连接民心,加快推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努力使京津冀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的应有之义。只有在协同发展中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坚持“致广大而尽精微”,才能推动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实现均衡配置,持续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三地聚焦群众需求、回应百姓关切,同心协力、相向而行,在推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上不断突破,大大提升了人民群众触手可及的民生温度。
在交通领域,京雄城际铁路、京唐城际铁路、津兴城际铁路等相继建成通车,“轨道上的京津冀”主骨架基本建成。京津冀区域内高铁总里程由2013年的1284公里增至2024年的2669公里,实现对区域内所有地级市的全覆盖,打造了京津冀“1小时交通圈”。
在生态领域,三地联防联治,携手治污。2024年,京津冀PM_2.5年均浓度与2013年相比降幅超六成,优良天数大幅增加。强化重点流域协同保护,拓展跨界河流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水环境消除劣Ⅴ类断面,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例均动态达到“十四五”国家目标要求。
在教育领域,三地联合制定教育协同发展行动计划,通过资源共享、师资交流、合作办学等方式,推进基础教育共建共享,探索高等教育协同创新,促进职业教育融合发展,高水平推进跨区域高校发展联盟、职教集团(联盟)、教育共同体建设,教育合作实现整体上的提质增效。
在社会保障领域,京津冀社保卡成为便利三地居民的超级通行证,已实现44项人社服务事项“一卡通办”、6.4万余家医疗机构就医费用“一卡通结”、3900多条交通线路“一卡通乘”、193家旅游景区“一卡通游”、193家图书馆“一卡通阅”,三地“同城化效应”越发明显。
但也要看到,推进京津冀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依然存在一些壁垒,如公共服务的制度、标准尚不统一等。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可从以下方面着力,加快推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让三地群众享受到越来越多协同发展的红利。
第一,提升公共服务合作机制和政策衔接水平。京津冀公共服务涉及领域广、利益主体多。受三地经济发展等因素影响,京津集聚了大量的优质公共服务资源,河北与京津之间存在一定差距。需破除隐性壁垒和体制机制障碍,健全区域整体合作协调机制,解决管理机制、合作机制、基础设施、布局调整等问题,推进京津冀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向深度和广度拓展。
第二,协同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巩固扩大三地人社部门在人才共引共育共享、人力资源服务协同、和谐劳动关系共建等方面成果,发挥国家公共就业服务区域中心作用,推动区域政策协同、机制联通、信息共享和服务升级,深化劳务协作,促进劳动力要素有序流动,提高公共就业服务均衡化优质化水平。
第三,聚焦重点民生领域持续突破。深化区域内高校师资队伍、学科建设、成果转化等方面合作,协同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完善社保协同经办模式,建立健全京津冀社保数据共享机制,做好社保关系转移、跨省资格认证等相关服务。有序推动京津养老项目向河北具备条件的地区延伸布局,支持相关地区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
第四,发挥雄安新区在公共服务建设领域的示范引领作用。高标准配套建设教育、医疗、养老等优质公共服务是雄安新区作为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载地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探索优质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新模式和公共服务供给新机制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具备条件的河北环京地区,可参考相关经验和做法,打造三地公共服务共建共享试点,优化重点区域公共服务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