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招商引资,违规给土地、给优惠,人为制造“政策洼地”;为保护本地企业,设置隐性壁垒,甚至在政府采购招标中直接指定交易;为追逐热点项目,不顾自身禀赋硬闯高科技赛道,造成重复建设,加剧产业“内卷式”竞争……当前,仍有一些地方在发展中画地为牢,搞封闭小市场、自我小循环,成为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阻碍。
这种只算本地“小账”、不顾全局“大账”的短视行为,本质上是政绩冲动在作祟。个别地方深陷唯GDP、“一亩三分地”等思维误区,只看重局部利益、眼前利益,忽视客观规律,让“看得见的手”变成“闲不住的手”“用错了的手”,不仅滋生了企业投机套利空间,削弱创新活力,还会抑制资源配置效率,形成“政府越补贴、市场越扭曲”的恶性循环。长远来看,难免给当地发展留下“烂摊子”和“后遗症”。
校正政绩观,对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在日前发表的《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一文中明确要求“清除顽瘴痼疾”,其中重要一条是“着力纠治政绩观偏差”,对违规招商引资、搞地方保护、新官不理旧账等行为,及时批评纠正,对性质恶劣的严肃追究责任。
纠治政绩观偏差,需要强化对干部的引导,扭转思维误区,防止政绩冲动。既要防止“捡到篮子里就是菜”的项目冲动,又要防止不顾财力、无视风险、盲目举债的投资冲动,还要防止只追新兴产业风口、忽视传统产业升级的误区。必须引导地方服从和服务于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要求,不能自行其是。
引导与考核是一体两面、相辅相成。“考什么”决定着“干什么”、左右着“怎么干”。当前,干部考核体系存在“潜绩”指标设置难度较大、差异化考核实施困难等问题,仍需在细化考核指标、强化分类考核上下功夫,比如将“市场壁垒清零”纳入地市考核,将“招标公平性”纳入营商环境评估。要健全问责机制,以铁规矩、硬杠杠严查惩治政绩观偏差、错位。
客观来看,地方保护等乱象背后,存在政绩考核的压力、地方财政的焦虑、资源竞争的本能以及区域差异、城乡差异等问题,也与治理能力欠缺有关。
破除政绩冲动,要求广大干部提高把握和运用经济发展规律的能力,厘清权力边界,勇于探索新路,多做造福群众、打基础利长远的好事,从过去拼资源、拼政策,主动向拼营商环境转变。要沉下心来培育特色产业生态,厚植互利共赢的土壤,既为一域争光、又为全局添彩,在融入和服务大局中实现更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