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大城市上海,户籍老年人口占比达37.6%。当智能手机逐渐成为老人的“标配”,数字鸿沟还存在吗?
2025年上海“敬老月”昨天启动。同步发布的《上海市老年人数字素养报告(2025)》显示,上海老年人的智能手机拥有率达87.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78.2%)。
参与报告调研的“老小孩”网站创始人吴含章发现,拥有设备、连接网络后,老人们面临不少新的“数字考题”。比如,在DeepSeek、豆包等大模型工具兴起的当下,不少老人仅能被动接受,少有人能主动识别“AI陷阱”。还有些沉迷网络的老人,被“算法偏见”掌控,不自觉地放大自身的负面情绪,甚至可能产生过激行为。“新技术带来新问题,面对这些数字风险,应加快相关法规的立法进程,保障老人的数字权益。”
玩转DeepSeek,老人如何识别AI幻觉
当挂号、点外卖已成为智能手机基础课,社区课堂正将教学视野投向更前沿的AI应用领域。
不久前,一堂手机课在松江区泰晤士小镇居民区上演,主题是帮助老人玩转DeepSeek。制定旅游攻略、生成短视频文案、如何养生……这些应用场景精准契合老年人实际需求。
放眼全市,不少社区的手机课采取定制模式。今年以来,DeepSeek、豆包等大模型应用工具成为老人点单率最高的课程内容之一。然而,新技术往往也伴随新风险。从互联网抓取资料的大模型应用,未经权威部门的识别、认证,存在出现谬误的可能。尤其是在卫生健康领域,一旦老年人采纳错误信息,可能会对身体健康造成不可逆转的负面影响。
报告指出,调研中,仅有34.7%的老年人对AI技术有基本认知,65.3%的老年人对AI技术认知模糊或完全不了解。更令人担忧的是,老年人对AI风险的认知严重不足,仅有32.4%的受访者了解AI技术可能带来的隐私风险,仅28.7%的受访者知道算法偏见的存在。
“算法偏见不仅可能造成老人网络沉迷,还可能加深其对部分观点的刻板印象,甚至勾起老人内心的负面情绪。”在吴含章看来,AI技术对老人心理健康产生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他建议,加快成立“上海市数字技术伦理委员会”,专门负责数字技术发展中的伦理问题,特别关注老人等群体的数字权益保护。
创新赛道,老人担纲“适老产品经理”
对于“数字素养”这一概念,有人将其简单理解为老人对于智慧产品的熟悉度。但在吴含章看来,其更深层次的能力指向创意开发。
不久前,他意外邂逅了一位钟爱养花的老伯。对方谈及对“智慧陪伴”这一场景的创意想象——当花卉需要浇水、施肥之时,它们会自动提醒主人。相较于当前市场中主流的提供天气播报、放音乐的陪伴机器人来说,这一设计更贴合现实需要。
事实上,老伯的想象并非全无落地可能。“理工男”出身的老伯甚至还畅想过如何把传感器放入花盆中,就能敏锐感知植物的温度、湿度等关键生长指标。
“从用户视角出发,老年人或许更适合担纲适老化产品的设计师、产品经理。”吴含章介绍,举办多年的“早上海·创新为老服务大赛”今年将首次向老年参赛选手开放。前期沟通中,赛事主办方协调了部分龙头企业的免费云服务供选手使用。由此,老人可借助平台的AI基础工具,将天马行空的想象化为现实。
“种花老伯”的需求并非个案。在吴含章看来,当务之急是全方位提升老人的数字素养。他建议,在全市范围内建设“社区数字导师网络”,为老年人提供就近、便民的数字学习支持。数字导师可包括专业教师、技术志愿者、朋辈导师、家庭成员等。此外,还应在社区层面建设数字学习中心,为老年人提供专门的学习场所和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