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长夏天” 成为今年南方气候的显著特征。
10月11日,杭州、重庆最高温度依旧突破了35摄氏度。天气预报显示,杭州的高温天气还将持续,网友戏称,“杭州人的短袖穿了又穿,西湖的荷花都不下班。”
截至目前,今年杭州的高温日已近70天,而去年高温总天数为61天,并刷新了杭州历史上2022年10月3日最晚高温纪录。
为此,新京报零碳研究院专访了中国气象局原副局长、中国气象服务协会会长许小峰。许小峰表示,“今年的南方‘超长夏天’以及北方雨季都超出了我的预期”,尽管今年极端气候异常显著,但不代表每年都会完全重现,但极端天气事件频发的总体趋势已经形成。
今夏气候波动性增强“超出常规预期”
在通常情况下,副热带高压会推动雨季从南向北逐步推进,但今年这一规律被打破。
即便进入传统秋季,杭州、重庆等地气温仍持续在35℃以上。在副热带高压异常控制下,南方地区高温天数明显偏多,打破了常规的季节转换规律。
许小峰解释,“今年的整个气候异常,是由于副热带高压迅速北移影响了全国天气格局,导致北方雨多、南方雨少的高温天气持续。”
具体来说就是,副热带高压今年7月初就提前北跳至华北,较往年早10余天,且长时间滞留,形成“来早走晚”的态势。这种异常活动导致南方地区受下沉气流影响,温度高、湿度大,形成持续的“桑拿天”,而北方则出现超长降雨期。另外,气候波动性增强也是今年夏季异常的另一特征。“这种大幅度的波动超出了气象学家的常规预期。”
每年都会像今年一样?全球气温正跳跃式上升
今年华北雨季提前并延长,极端暴雨与持续高温并存,刷新了多项历史纪录。同期全国平均气温达历史同期最高,高温日数位列次多。
国家气候中心监测显示,今年华北雨季于7月5日开始,较常年偏早13天,结束时间较常年偏晚16天。雨季持续时间较常年偏长29天,与1973年、2021年并列,成为1961年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雨季;雨季累计降水量达356.6毫米,较常年平均值偏多161.1%,创1961年以来历史新高。
但许小峰强调,尽管今年极端气候异常显著,但不代表每年都会完全重现相同的模态,气候系统不会短周期内发生根本性改变,华北雨季提前十几天还是看作一种异常状态。
许小峰分析了今年天气异常的成因,这种气候异常现象背后是全球变暖大背景下的必然趋势。
全球气温正在跳跃式上升。数据显示,2022-2024年全球平均气温连续三年创历史新高,2024年更是突破人类有记录以来的最高温度。2025年虽尚未结束,但气温仍处于高位震荡,反映出气候变化有加速趋势。
许小峰指出,气候变化的加速核心原因仍是人类活动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目前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仍在上升,未出现明显下降趋势。在这种大背景下,极端天气的发生概率上升。高温热浪发生的频率增加应该是大概率事件。
冬季仍存不确定性,极端天气“完全精准预测”有难度
对于“超长夏天”后冬季会否偏暖的问题,许小峰表示“不一定”,气候波动性增强存在不确定性。他解释说,“极端天气频发会出现一种波动,忽高忽低,忽冷忽热。就拿北京举例,10月1日、2日那时候温度也挺高,突然冷空气下来就降温,冷空气很活跃。”
尽管许小峰强调,华北雨季提前10余天的情况属罕见异常,不能等同于长期规律。但是,他表示,极端天气的突发性和高强度会成为新的常态。大气波动性正在增强,具体表现为副热带高压的强度、移动路径、进退时间愈发不稳定。强弱交替、南北偏移更为频繁,这会导致极端天气的发生概率上升。
“极端”是相对于过去的均值来说的,而“频发”则是目前的现状。农业成为受气候异常影响最大的领域之一。
许小峰特别强调,“南方持续高温可能伴随雨少,会有干旱问题。对于农业来讲的话,需要高度关注。现在正好是到了秋收秋种的时候,要采取一些积极的应对措施”。
他建议,利用新技术,调动资源,抢收抢种,同时加强监测,做好准确预报,目前北方降水偏多,确实影响到秋收和秋种,但秋天的降雨也易出现间歇性,要将这种变化节点及时告诉决策者和用户。他指出,当前要实现极端天气的“完全精准预测”仍有难度,后续除在预报技术上继续提高外,还是要加强及时订正预报和递进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