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五年间,千家万户的烟火平常折射出国家宏观政策的落地成效,成为发展答卷最客观的见证。
即日起,人民网“财米油盐”栏目推出“我家的‘十四五’”系列Vlog,带你在一蔬一饭、一针一线里,感受我们生活的新变化。
全国生鲜农产品消费,何以每年高达10亿吨?答案,或许就藏在咱们家的冰箱里。
“以前吃得比较‘糙’,不注重营养搭配,现在每天肉蛋菜奶都得配齐了!”家住北京市朝阳区的90后王先生打开冰箱,向“财米油盐”栏目一一展示他的“食材地图”——洪湖的莲藕、宁夏的羊肉、孝感的米酒……小小的冰箱里,装满了来自五湖四海的美味,其中不乏贴有“三品一标”认证的优质农产品。
“花样多、送得快、品质好”,是王先生青睐特色农货的三大理由。“尤其是网购水果,收到时包裹还冒着冷气!”这份看得见的新鲜让他吃着格外舒心。
从“吃饱”到“吃好”,这场舌尖上的变迁,折射出我国农业供给体系走向结构优化、高质高效的升级之路。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十四五”以来,我国新认证绿色、有机、名特优新和地理标志农产品达3.6万个,认证数量较“十三五”末增加70%。商务部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我国支持建设各类农产品冷链设施近2000万立方米。
五年来,我国持续做好“粮头食尾”“畜头肉尾”“农头工尾”大文章,越来越多的优质农产品从田间涌向餐桌,不仅满足了消费者的膳食需求,也大大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与此同时,不少农产品还走出“小厨房”,乘着文旅热、赛事潮的东风走向“大市场”,成为独具特色的“消费IP”。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休闲农业营业收入近9000亿元,成为旅游业场景创新、业态融合最活跃的领域之一。
今年7月,政策为农产品消费注入新动能。农业农村部等十部门联合制定印发《促进农产品消费实施方案》,从优化供给、创新流通、激活市场等九方面进行部署,为农产品“卖得出、卖得好”再添一把柴。
展望下一个五年,政策精准发力,产业深度融合,广大消费者的“舌尖之旅”必将迎来更多鲜活与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