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10-12 21:48:50 股吧网页版
全球企业家为上海发展贡献金点子:聚集人才,抓住AI机遇
来源:第一财经 作者:缪琦

  面对当前复杂的全球形势,40名全球企业家不仅为上海的发展建言献策,更为中国市场的前景投下了“信心票”。

  10月12日,第37次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IBLAC,下称“市咨会”)以“开放、创新、包容——迈向2030的上海发展战略”为主题,展开热烈讨论。

  (10月12日拍摄的第37次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议现场。图片来源:新华社)

  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在市咨会上提出,上海将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深化高风险、高价值基础研究,加强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布局,统筹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加快构建开放合作的创新生态和产业生态,更好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持续深化高水平对外开放。对标最高标准、最好水平,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推动各类经营主体公平竞争、成长壮大。深入推进企业走出去发展,积极参与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与世界共享发展机遇。

  上海市市长龚正在市咨会上表示,上海的目标是到2035年基本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为此,将聚力加快“五个中心”建设,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实施高水平改革开放,推进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

  企业家建议上海抓住AI机遇

  龚正在市咨会上表示,“开放、创新、包容”的城市品格,已经融入了这座城市的肌体和血脉。即将过去的5年,“极不寻常、极不平凡”,而上海克服多重超预期因素影响,保持高质量发展的良好态势。其中,上海的经济总量持续进位,去年全市生产总值跻身全球城市第五位,人均生产总值超过3万美元。

  与此同时,上海的经济效益持续提升,基本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产业发展格局,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3.6%,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38%。

  过去5年,上海在全球资源配置、科技创新策源、高端产业引领和开放枢纽门户等方面的功能进一步强化。比如,在“全球最佳科技集群”排名中,上海-苏州创新集群位居第六。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三大先导产业规模去年达到1.8万亿元。电子信息、生命健康、汽车、高端装备4个万亿级产业集群和先进材料、时尚消费品2个五千亿级产业集群加快形成。

  “上海在创新资源方面有很多优势。”瑞士洛桑管理发展学院教授马克·格瑞文在市咨会上作主旨分享时提出,如何更好利用这些优势以减少摩擦,推动科学发现,激发金融流、知识流、人才流充分释放创新潜力,还有巨大潜力可以挖掘,“目前这些方面仍有堵点”。

  格瑞文建议,上海能打造一个连接全中国的创新生态系统,目的是可以把企业在上海试点的经验快速复制到中国的其他地方。其次,确保人才能顺利流入和流出,比如建设一个全球研发签证绿色通道。此外,进一步增强知识产权保护相关政策的稳定性,确保跨国企业家们相信知识产权能够得到长期稳定的保护。

  “对企业经营者来说,投资于谁可能比投资于什么更为重要。”华平投资集团董事长纪杰在作主旨演讲时表示,影响未来经济格局的,首先是人才,其次是资本,然后还有人工智能技术。为此,上海应打造一个专业服务生态系统,把人才聚集在一起,同时匹配基础设施和制造业能力。

  纪杰还表示,上海在中国金融行业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要引导资本进入到创新中,进入到中小型企业中,这将是实现下一轮增长的机会所在,“作为这个时代最重要的技术之一,人工智能的发展无疑需要人才、数据和算力三大要素的支撑。如果上海可以吸引、留住好的人才,并且引导资本投向人工智能,那么就可以成为中国下一轮经济增长的重要城市节点”。

  美国铁狮门公司首席执行官徐瑞柏提出,要增强科技创新领导者的角色,上海要重视世界级的空间、人才和强大的服务设施这三个非常关键的因素,来吸引并发展创新公司。“美国大学已经充分利用这些属性,创建了一个可以在世界各地被复制的模式,相信在中国也可以复制”。

  欧莱雅集团董事长安巩在现场表示,上海已经建立起了自己无可争议的声誉,是全球科技和消费的枢纽。他提出三大战略建议,包括建立智能监管框架,平衡全球标准与本地适应性;通过财政激励和协作机制培育科技生态;消除人才流动和物流瓶颈,加速创新规模化。他还表示,上海可以承办旗舰级孵化项目,成为尖端消费科技的启动平台。

  跨国企业“加仓”深耕中国

  上海“开放、创新、包容”的城市品格的形成,离不开跨国企业理念、技术与服务的助力,也成就其始终是外商最青睐的投资首选地之一,跨国公司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布局的首选地之一。过去5年,上海累计实际使用外资近1000亿美元,年均新设外资企业超过5700家,在沪外资企业总数接近8万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外资研发中心累计认定分别达到1055家、627家。

  面对地缘政治冲突与不确定风险仍在加剧的全球经贸环境,大量跨国企业仍在用行动“加仓”,持续深耕中国。背后的动力,既是因为中国有庞大且活跃的消费市场,也因为中国有着完善且强大的供应链基础与持续提升的创新能力。

  阿迪达斯全球首席执行官比约恩·古尔登(Bjoern Gulden)继去年作为特邀嘉宾参与后,今年首次以正式会员身份参与市咨会。“一个全球化的企业,但有着非常本地化的执行团队,这是我们的成功配方。”古尔登在市咨会上告诉第一财经记者,该品牌之所以能在大中华区实现快速增长,重要原因之一是集团在中国建立了新的管理团队,并为这里的设计创新人才提供了足够大的自由空间。目前,阿迪达斯在中国销售的产品中,超过六成由中国团队设计。

  对于全球贸易的不确定性风险,古尔登表示,阿迪达斯在全球的供应链很早之前就作出了调整,目前在中国市场销售的产品主要在中国本地研发和生产,“很多中国设计的产品不仅在当地受欢迎,在国际市场上也有旺盛需求,集团将继续加大对中国市场的投入,并于明年把大中华区总部迁入上海徐汇西岸”。

  美国直观医疗全球董事会主席古迦睿(Gary Guthart)对第一财经表示,直观医疗的唯一目标即为病人提供好的机器人手术产品与服务,因此希望全球的政策制定者理解合作的重要性,并通过谈判最终找到稳定的方式和开放状态,让企业能够安心做好“本职”。

  古迦睿说,中国不仅存在广阔的市场,而且能为医疗科技突破提供创新动力。目前直观医疗在中国建立了制造基地,并将逐步扩大规模,“上海在医疗领域的前瞻性让我们看到了合作创新的巨大机会”。

  作为IBLAC的创始成员,诺华董事会主席乔恩礼表示,诺华基金会将在上海落地一个非营利旗舰项目,整合公共卫生实践、标准化临床路径和人工智能工具,对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进行全程监测、治疗与控制。项目将充分调用本地已有数据与专业资源,而非简单复制既有模式。目标是把上海打造成全球城市心血管风险管理的“样板间”,让全世界都能借鉴“上海方案”。

  施耐德电气集团董事长赵国华(Jean-Pascal Tricoire)表示,中国不仅是施耐德电气全球第二大市场,更是全球四大研发基地之一,是他们的创新源泉和发展动力。一方面,中国庞大的市场规模为技术提供了“规模化验证”的土壤,能够让创新技术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另一方面,中国的发展呈现“梯度特征”,上海等中国城市已高度发达,而部分地区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这让在中国研发出的解决方案,对全球其他新兴经济体也具有借鉴意义。目前,施耐德电气在中国的创新成果,正在反哺全球。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