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商报讯(记者刘四红)事关金融机构反洗钱,央行正酝酿新规。据央行官网,10月11日,央行就《金融机构客户受益所有人识别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征求意见,此举主要为贯彻落实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洗钱法》(以下简称《反洗钱法》)相关要求,规范受益所有人识别核实工作,有效应对反洗钱国际评估,也是提升金融机构受益所有人工作有效性的需要。

央行称,近年来监管发现,金融机构在开展受益所有人识别核实工作中,往往未区分风险采取相应的简化、强化措施,导致反洗钱资源投入与风险背离。亟待对相关制度进行修订,落实基于风险的反洗钱理念,为金融机构提供更为明确的制度指引。
从基本要求来看,金融机构在开展客户尽职调查时,应当根据客户的组织形式和风险状况,识别并采取合理措施核实非自然人客户的受益所有人,以增强对客户及其风险状况的了解,并将识别核实结果充分运用于洗钱风险管理。
那么,金融机构受益所有人识别标准如何认定?从《办法》内容来看,其重点提及了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信托、资管产品的受益所有人认定标准,以法人及非法人组织为例,标准很明确,简单来说,谁直接或间接持有超过25%的股权、收益权或表决权,或实际控制公司,谁就是相关受益所有人。
整体来看,法人与非法人组织的识别标准与《受益所有人信息管理办法》一致。另外,《办法》贯彻基于风险原则,也明确金融机构对于低风险客户可以适用豁免、简化识别标准。
《办法》规范了受益所有人识别核实流程及要求,一方面明确了应识别、保存的受益所有人身份信息和权利状况信息要素,另一方面也规定了金融机构应基于风险采取差异化的识别核实措施。
工作要求上,《办法》要求,金融机构开展受益所有人识别核实工作,应当平衡好管理洗钱风险与优化金融服务的关系,应当采取与风险状况相匹配的措施,不得采取明显超过必要限度的或者“一刀切”式的措施。
博通咨询首席分析师王蓬博评价,《办法》的最大亮点在于差异化措施的实施,该措施改变了此前“一刀切”的做法。过去采用统一标准开展工作,不仅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还导致资源投入到不必要的领域。实施差异化措施后,对于低风险情况,可简化流程,这对相关业务的实际开展起到促进作用;而对于高风险情况,则能投入更多资源,更充分地排查相关问题,实现穿透式监管。从对金融机构的好处来看,该措施也能提升金融机构运营的精细化程度。
另外,《办法》也提到要建立差异反馈机制,而这也做到了与国际接轨。为有效落实新修订的《反洗钱法》相关要求并做好反洗钱国际评估应对工作,《办法》参照多国实践经验,构建了差异反馈机制,明确了差异反馈工作流程、重大差异和非重大差异情形的判断标准及相应处理措施。
何为差异反馈制度?《办法》明确,金融机构将识别出的受益所有人信息与受益所有人信息查询管理系统保存的备案信息进行查询核对时,发现受益所有人信息错误、不一致或者不完整的,应当按照规定对差异情况进行反馈。金融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差异反馈制度,明确差异分析、判断和报告工作流程以及相关工作要求,有效处理并反馈受益所有人信息查询核对结果。
金融机构查询核对后发现差异的,应当与客户进行必要的沟通、核实。金融机构有合理理由认为由于自身识别不准确而导致差异的,应当更正其识别的受益所有人信息。
王蓬博认为,后续该《办法》的实施,一方面有利于提高低风险业务的便利性,另一方面也将提升对高风险业务的识别效率。为更好落实该《办法》,金融机构应加强内部培训,提高员工对《办法》的理解与执行能力;监管部门也需加强监督指导,建立健全监督检查机制,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同时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与其他国家分享反洗钱经验和信息,共同打击跨国洗钱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