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海口10月12日电 (记者王子谦)首届中国综合保税区发展国际论坛12日在海口举办,中国海关总署自贸区和特殊区域发展司副司长、一级巡视员张征说,经过35年的发展,综合保税区成为中国外贸发展重要增长极,未来将加强制度供给,推进其转型升级。
综合保税区是中国开放层次最高、优惠政策最多、功能最齐全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张征说,自1990年建立上海外高桥保税区至今,中国共有以综合保税区为主要形态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174个,总规划面积约440平方公里。2024年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进出口值占同期全国外贸进出口值的19.1%,区内就业人数近2300万。
她介绍,中国海关对综合保税区实施“一线放开、二线管住、区内自由”的监管模式,进口货物入区保税、国内货物入区退税、进口设备入区免税。保税业务形态正在持续创新,企业可以在区内开展保税物流、保税加工、保税维修、保税研发、跨境电商、融资租赁、期货、保税交割等多种业态。
张征表示,中国下一步将推动综合保税区转型升级,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培育“保税+”新业态,深化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同时,深化跨部门协同共管,推进智慧监管与嵌入式联网监管,鼓励各地建设公共服务数字平台,提升全链条数据管理和智慧化水平。
各地综合保税区也结合自身优势,积极转型升级。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管理委员会保税区管理局副局长吴群峰说,园区多年来深受跨国公司青睐,竞争力源于背靠空海港、依托长三角及全国制造能力与市场潜力,也得益于营商环境优化与制度创新,如推出全国首张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设立首家外商独资贸易公司,助力外资企业发展。
重庆两路果园港综合保税区是中国内陆唯一“一区双核”(水港+空港)的综保区。园区正积极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战略,布局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未来产业,并对接西部陆海新通道,推动内陆开放发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