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浦江畔,浦发银行大厦巍然矗立。鲜少有人知晓,这座陆家嘴核心地标在30年前,曾有着一个响彻中国资本市场的名字——“万国证券大厦”。时间回溯至1988年,管金生牵头筹建了万国证券。这既是上海首家证券公司,也是国内首家股份制证券公司。
2025年10月7日,被称为“中国证券教父”的管金生辞世。作为万国证券的创始人,他的一生与中国资本市场的早期发展紧密相连,为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史留下了既深刻又复杂的印记,其中既有值得借鉴的宝贵经验,也有令人警醒的深刻教训。
上世纪80年代末,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市场化”基因开始强力融入计划经济的肌体,那是一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拓荒时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管金生凭借敏锐的洞察力和敢为人先的勇气,成为中国证券市场的“拓荒者”,也是市场化大幕开启后的“弄潮儿”。而万国证券的迅速崛起,正是那个激荡年代里“市场化”力量蓬勃发展的生动见证与典型缩影。
在管金生身上,体现了改革开放初期企业家所具备的开拓精神、创新基因与国际视野。万国证券的发展速度与成就令人瞩目,它比上海证券交易所的成立时间还早两年,在短短数年间,便从最初数千万元的资本金,发展到资产规模达几十亿元;不仅如此,万国证券还开创了中国证券市场的多个先河:创立万国律师事务所、设立投资银行部、搭建大投行体系,这些举措在当时的中国证券业堪称创举,为整个行业的发展探索了方向;同时,万国证券积极拓展国际市场,业务覆盖北美和欧洲等资本市场,成为首家登上世界性金融舞台的中国证券公司。
然而,任何新兴市场的发展都不会一帆风顺。证券市场在草创阶段,虽然为各路有志之士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和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但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制度不完善的问题也客观存在,这既为市场发展埋下了隐患,也让一些参与者留下了“马失前蹄”的教训,管金生的经历便是典型案例。
财经作家吴晓波在其《激荡三十年》中描述道,“管金生是第一个从国库券流通中嗅出商机的机构券商”,他提前获知“国库券”将上市的消息,联手中国第一代民间股神“杨百万”在其办公室囤积“从地上一直堆到天花板”数量的“国库券”,并完成丰厚的原始积累。实际上,这样的原始积累也可以看作是在相关制度缺失下的一次投机行为,而这也为日后的“327国债事件”埋下伏笔。
1995年,举世瞩目的“327国债事件”爆发。彼时,作为市场巨擘的万国证券,试图利用交易规则漏洞强制主导市场,在收盘前8分钟大举透支并抛出大额空单,最后一笔面值高达1460亿元,而当时国债发行量仅240亿元。
事件的结局已为世人所熟知:管金生辞职,万国证券走向衰落并被申银证券合并。两年后,管金生因贪污罪、挪用公款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7年。这为新生证券市场上了刻骨铭心的一课:个人的理性必须通过完善的制度来引导和约束,而市场的繁荣必须建立在健全的规则和有效的监管之上。
“327国债事件”的惨痛教训,成为证券市场强化制度建设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一系列完善风控、规范交易的政策密集出台。从某种意义上说,管金生的案例加速了监管体系向“严监管”演进,推动了期货市场法规逐步完善的进程。其个人际遇,也唤醒了整个市场对制度的敬畏——健康的市场,需要日益完善的制度支撑。市场化的进程,就是法治化的进程。制度化是市场化的应有之义,制度内化于市场之中,它是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场探索不断检验制度有效性,催生制度创新;制度持续完善,则为更高层次市场化开辟空间。
今天之所以写管金生,不仅是因为他见证了中国资本市场的初创与跌宕,更重要的是汲取历史教训,以制度建设推动证券市场的市场化进程。当前,资本市场改革已进入深水区,需要以更加智慧的手段完善基础制度,让“有效市场”与“有为监管”更好结合,持续推动资本市场向更加规范、透明、开放的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