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能科技出品
《时代》杂志的封面把 Figure 03 推向大众视野,这款机器人专为 Helix 神经网络、家庭场景及全球规模化应用量身打造。
目标是成为真正的通用机器人,精准执行类似人类的任务,又能直接向人类学习,创始人 Brett Adcock 一句 “宣传短片里没有任何东西是遥控的”,这波到了技术拐点了?

01
Figure 03的技术升级
Figure 03 相比其前代产品(如 Figure 02)在关键技术上做出了更为彻底的升级。

● 感知层面,Figure 公布其视觉系统帧率提升了 2 倍、延迟缩短到原来的四分之一,并增加了更宽视场的摄像头。
在处理动态场景、追踪快速运动物体时,将具备更高的响应能力,还在手部设计中嵌入了掌心摄像头与细微触觉传感器,据称能感知 3 克级别的压力变化,使机器人在抓取易碎物体(如鸡蛋、玻璃瓶)时更具自适应性,减少失误率。
● 在控制架构上,Figure 的 AI 系统 Helix 扮演了核心角色,贯通“视觉—决策—动作”全流程,而不只是充当计划层或执行层的辅助。
通过将视觉感知、语义理解和运动控制融合在一起,力图实现机器人对环境的“理解型操作”,不会仅仅“看见物体”,并能根据情境判断如何安全、有效地操作。
● 在安全与软性设计上◎ Figure 03 在外壳材料、结构设计和运动限制上都做了优化,机器人的外层采用泡沫、软性纺织覆层,减少“撞伤”风险;◎ 体重比上代轻了约 9%,在家庭环境中移动更灵活;◎ 电池部分获得 UN38.3 认证,并支持无线充电包覆可拆洗、外壳可替换的设计,也更贴近家居使用场景,产品从工业原型向生活化设备的过渡意图。

Figure公司发布F.03电池迭代至第三代,能量密度提升94%,直接嵌入躯干,强化安全性和抗干扰能力。
在性能、安全、成本和规模上全面超越,专为BotQ生产线量产设计,年产能达1.2万台。
◎ 2.3 kWh容量,支持峰值负载下5小时连续运行;
◎ 体积质量效率创纪录紧凑,实现最高能量密度;
◎ 2 kW快速充电,配主动冷却系统;
◎ 定制BMS监控电池健康、优化性能、防故障;
◎ 多层安全架构通过UN/UL认证;
◎ 经严苛环境/机械/电气测试验证可靠性;
◎ 成本较F.02降78%;
◎ 部件大规模生产,组装流程高效。
安全是Figure底线
◎ BMS集成传感器/开关/保险丝,防过充/过放/过温/短路;
◎ 电池芯耐UN/UL/IEC滥用测试(如挤压/撞击/过充/加热),内置双熔断机制;
◎ 互连几何充熔断元件;
◎ 包装层控热事件无外部火焰,单芯灾难故障绝不起火,经一年热力学建模+物理测试迭代实现。


● 在制造与规模化方面,Figure 构建了自己的生产基地 BotQ,并在其内部导入机器人自主组装流程。
BotQ 的设计目标是年产 12,000 台机器人,并在未来几年扩展到更大规模。
通过模具化、注塑、冲压等方式替代传统的手工和 CNC 加工,Figure 力图将单位成本推向可接受的区间,使得机器人不再只是高成本实验品,而具备但愿成为商品的潜力,为 Figure 03 建立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系统基础。
从感知、控制到安全、生产,这是一条“从实验室走向产品”的路径蓝图。
Helix 在演示中展现出令人惊叹的行为能力,但在真实的、不可控的环境中,到底是什么表现,我们很难评估。在持续操作、高负荷任务下的功耗管理、热耗控制和能量密度仍是瓶颈。
02
产品定位
Figure 将 Figure 03 定位为“通用人形机器人”,目标覆盖家庭与商业复合场景。
其背后的假设是:如果机器人能在家庭这种极其复杂、无序的环境运行自如,那么它在物流、商超、仓储、医院等标准化环境中也将更具适用性。
这是一种正向的策略:家庭环境是最难啃的“鸡骨头”,一旦攻破,其它场景反而相对容易。
从现实演示情况来看,Figure 03 在折叠衣物、清理桌面、整理厨房用具、装载洗碗机等任务上已有一定表现。
实际环境会有意想不到的干扰:家具排列的差异、意外遮挡、杂物干扰、光照变化、地面滑差等等,都可能打乱机器人感知与控制的稳定性。
初期商业化落地路径更可能采取“半受控环境 + 辅助操作”模式,Figure 03 在真正无人干预的家庭场景中还难以完全自持,但作为服务机器人、商用机器人、辅助机器人切入准结构化场景(如餐厅、厂区、仓库、养老院等)可能更可行。
机器人要成为“消费级设备”,成本是天花板。即使 Figure 提出年产 12,000 台的目标,也要面对组件成本、组装工艺、售后维护、物流分发等方面的压力。
在规模效应下有所下降,初期售价极有可能高于大众可接受水平,把 Figure 03 限定在“高净值家庭”、“商业机构”等细分市场。
机器人部署后的维护与更新成本不可忽视。硬件故障、软件升级、零件替换、传感器漂移、校准误差修正,这些在早期阶段都将是高昂隐性成本。
机器人公司仅靠“封闭平台”难以聚拢开发者与上下游资源,Figure 在此前已与 OpenAI 合作、使用 NVIDIA 工具链,也公开谈到其 AI 模型、仿真平台、控制系统的融合。
机器人作为物理产品,其安全性、隐私性与伦理问题不可回避。
Figure 必须在工程设计上构建多层安全机制:
◎ 碰撞检测、行为审核、权限控制、故障备用等;在商业策略上建立严格的隐私保护和责任边界;
◎ 在用户体验层面提供透明的交互界面与纠错机制。
失误或“AI意外”可能带来严重后果,还是挺难的。
小结
对 Figure 03 的评价,是一种兼具期待与谨慎的态度,在感知、控制、安全、制造等维度同步升级,使得通用人形机器人走了一步。
原文标题 : Figure 03:离“家用机器人时代”还有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