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10-13 12:26:09 股吧网页版
院士学生做康养机器人:进入百亿赛道,一把融资数千万
来源:OFweek

  访谈撰稿 | 铅笔道松格

  养老,日渐成为“80后、90后”独生子女一代必须面对的问题。

  想象一下未来:独生子女无需再为异地无法照料父母焦虑,养老机器人可辅助做饭、陪伴聊天,甚至能在床头讲故事助眠;失能老人不用频繁被送往康复机构——家中的轮椅人形机器人也能提供专业康复训练。

  上海如身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如身机器人)专注研发养老机器人和康复机器人,希望通过科技手段,为日益严峻的老龄化社会的养老问题找到解决之道。

  如身机器人创始人师云雷在德国汉堡大学获得信息学博士学位,师从人工智能领域世界顶级科学家、德国工程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张建伟教授;并在天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获得硕士学位,师从中国医疗机器人泰斗王树新院士。

  师云雷是一位连续创业者,在医疗机器人领域有十余年经验,联合创立了港股上市公司微创®机器人和超级独角兽公司Agile Robots,2023年和博士导师联合创立如身机器人。“我们希望替所有独生子女解决父母养老问题,实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如身机器人的产品专注康复和养老。第一款量产产品是“格物系列”家用多合一康复机器人,能够满足失能人群维持身体机能、恢复生活能力的需求;第二款产品是家庭养老机器人“齐家系列”,针对半失能老人生活照料、出行陪伴、情感陪伴等问题。

  2025年9月,如身机器人宣布连续完成由道彤投资独家投资的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和力合金融领投的天使++轮融资,成立两年完成5轮融资,迅速成为具身智能康养机器人赛道领跑团队。

  当下,中国康养机器人行业正快速崛起:据相关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养老机器人市场规模已突破百亿元,随着人口老龄化率持续攀升(预计2030年60岁以上人口占比将超25%),叠加居家养老需求占比超90%的市场现状,具备AI交互、多场景适配能力的康养机器人,正成为破解“养老难”的关键,行业年增速保持在30%以上,居家康养场景更是被视为机器人行业未来 3-5 年的核心增长极。

  康养机器人行业正迎来硬件成本快速下降、AI交互功能升级的机遇,但也面临“功能满足场景需求”“价格亲民化”的挑战。

  最近,铅笔道与师云雷就康养机器人的产品特性、商业机会等话题交流,以下是对话精华。

  声明:访谈对象已确认文章信息真实无误,铅笔道愿为其内容做信任背书。

  - 01 -让康养机器人价格能被家庭负担得起

  铅笔道:如身机器人的技术优势体现在哪些方面?

  师云雷:一是产品设计。我们不是照搬人形,而是深入场景,分析用户需求后做针对性的产品,比如失能人群既要移动辅助也要生活照护,于是我们设计了轮椅人形机器人。

  二是交互能力。我们的产品需要与人直接交互,所以在自然语言交互、力交互方面积累较多,这些交互技术已经在国产手术机器人和协作机器人产品上得到了大量验证。

  三是技术背景。依托汉堡大学多模态技术研究所,张建伟院士团队在多模态信息采集、融合、建模等方面有很强积累,这些也反哺到我们的产品中。

如身机器人创始人师云雷

  铅笔道:在开发过程中,最大的技术难点是什么?

  师云雷:难点很多。比如我们正在攻克的“力控”问题。举个例子,机器人扶老人起身时,要知道用多大力。这个涉及到复杂的建模和实时计算。

  我们会预先输入老人的体重参数,然后通过关节传感器检测各连杆的受力,计算出该用多少力,才能既安全又有效。以往机器人只检测末端受力,但养老护理场景需要机械臂实现全身实时力检测,这就是一个难点。

  铅笔道:在研发过程中,是怎么收集场景数据的?

  师云雷:我们会做大量访谈、观察和测量。和福寿康(福寿康智慧医疗养老服务(上海)有限公司)这样的头部养老机构有战略合作,他们会提供很多真实场景和需求。比如我们发现,机构大量雇佣的女性护工往往力气不足,很多床也不是电动的,导致起身辅助和床椅转移是个非常大的痛点。

  铅笔道:机器人和人接触的过程中,安全性是怎么保证的?

  师云雷:具体的技术细节我不方便展开。我们有过医疗机器人的研发经验,当时的风险更高,甚至涉及手术时把机器人“伸进”人体。相比之下,养老机器人的安全性挑战要低一些,但我们依然会按照医疗机器人级别的安全标准来设计,确保不会对老人造成伤害。

  铅笔道:目前,老人和家属对产品接受度如何?有典型案例吗?

  师云雷:接受度很高。康复是刚需,但过去用户必须有人陪同去机构,费用一次就要三四百(医保不覆盖的情况下),还不含交通费用,成本和负担都很大。我们的产品让康复可以在家完成,成本大幅降低,还有专业教程。

  比如在欧洲,一些康复诊所直接把产品带到用户家,效果很好;在东南亚比如马来西亚也有类似案例。

  养老机器人这块,目前大家对它是“渴望”,甚至有点乐观。我们在养老院测试时,老人们看到机器人能拿东西、自然交互和聊天,都很兴奋。

  铅笔道:普通家庭未来能负担得起养老机器人吗?

  师云雷:我们的设想是长期来看,它的价格和家庭大件电器差不多,几万元就能买到一台具备自主能力的机器人。

  但短期内因为自主能力不足,还需要远程人工辅助,甚至人类护工上门服务,所以会采用“服务费”模式。我们希望月费在3000至4000元之间,相比住家护工1万元左右的成本,或者住养老院每月5000至10000元的花费,还是低一些的。再加上在家养老本身更自由,很多家庭会更愿意选择。

  - 02 -养老机器人要考虑精神陪伴

  铅笔道:这一轮AI对康养机器人最大的改变是什么?

  师云雷:最大的改变非常明显。以前机器人和人的交互方式都比较专业化,要么靠编程,要么靠设定好的规则程序。只有在这次AI革命中,机器人第一次可以通过自然交互的方式和人沟通。简单来说,就是可以用自然语言告诉它要做什么,它就能结合语言指令和环境观察结果直接执行,这就是所谓的“VLA模型”的概念。

  过去的送餐机器人、酒店机器人,都需要人工输入,比如房间号才能完成任务。但现在可以直接对机器人说,把某个东西送到某个房间,它就能理解并执行。这种交互方式特别适合康养场景中的老年用户。

如身机器人产品图

  铅笔道:在你们和用户的交流、调研中,有没有发现老年人群体和年轻人群体在需求上的差异?

  师云雷:差异非常大。比如在我们第一款机器人中,当时还没有语音交互功能,只能通过一个软件APP去设置康复参数。年轻人或者稍微年轻一些的老人还能用,但年纪更大的老人就很难操作了,他们往往需要别人帮忙操作。

  所以到第二款机器人,我们针对的是年龄更大、功能受限的人群。他们基本无法用手指操作平板,只能依靠自然语言交互,甚至需要机器人主动观察并提出一些服务建议,再由老人进行简单的应答确认。这和传统机器人交互方式很不一样——以前是人发出指令,机器人执行,而在康养场景里,很可能是机器人为主导,用户进行配合。

  铅笔道:老人的精神陪伴需求也很大,如身机器人会不会加入相关功能?

  师云雷:会的。我们设想把机器人做成可拆解的。比如老人要上床休息,可以把机器人的交互模块拆下来,放到床头。这样,在睡前它可以陪伴老人,讲一个小故事,帮助放松。与此同时,机器人的主体部分可以移动到外面去做其他任务,或者等待下一步指令。

  这种方式就能实现既有功能上的服务,又能提供情感上的陪伴。

  铅笔道:养老机器人未来能完全取代人工护理吗?

  师云雷:短期内不可能。护理涉及硬件和软件两个层面。哪怕大模型发展得很好,如果硬件不行,比如没有足够的多模态传感器、操作和负载能力不足,那很多任务依旧做不了。

  护理的细节非常复杂。比如老人常有便秘,护理中会涉及到需要用手处理的情况,这就是机器人目前很难做到的。人类的手本身就是极其复杂精巧的工具,有力控、温度传感、触觉传感、耐热、防水等特性,这是机器灵巧手很难完全复制的。

  - 03 -商业和居家场景带来机器人新机会

  铅笔道:机器人行业很热,你预测未来会怎么发展?

  师云雷:大体分人形和非人形两类。人形主要攻关运动控制、移动能力等;非人形则细分很多,比如工业机器人、协作机器人。

  我们认为未来会像汽车一样,不同场景对应不同形态。家庭康养场景对安全性要求高,所以非人形方案反而更合适。我们的产品既有运载能力,又有双臂操作能力,在康养场景更具优势。

  比如我们的轮椅式机器人,人不坐时可以自主移动,人坐上去时,双臂还能作为扶手辅助上下床,安全性比人形机器人更高,不会因为失效直接倒地。

  铅笔道:最有机会的场景有哪些?

  师云雷:工业机器人早就大规模落地了,在车厂、工厂里已经是百万台级别;协作机器人出货量也有几十万到上百万台;服务机器人,比如酒店送餐的,也算是比较大规模了。

  如果说的是“具身智能机器人”的大规模落地,我认为也要符合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功能在场景中真正够用,二是成本足够低。

  过去的例子可以参考扫地机器人,能真正解放双手,让用户有切实收益(不管是时间还是情绪),所以才迅速普及。具身智能机器人也要满足这种ROI的规律——Return on Investment。

  从成本上看,已经在快速下降。我三年前做实验时用的一款准直驱电机,价格1800元,现在只要400多元,几乎降到原来的25%。所以硬件成本这一块,趋势已经很明显。接下来就是功能突破。比如像目前一些厂商展示的拳击机器人,如果有一天能真正做到实时动作克隆,甚至变成类似“机器人拳击比赛”的商业化项目,那就可能带来新的大规模应用。

  至于最有机会的场景,我觉得商业和居家场景更有机会。这里涉及到和人的高频交互,自然语言、大模型的优势才能真正体现。我们自己聚焦的康养场景,就是一个需求驱动、同时具备技术突破可能性的方向。

  铅笔道:理想中的机器人是什么样?

  师云雷:忠诚、安全,同时能力很强,不管是人形还是其他形态,都不重要,关键是安全可控,能真正帮助人。

  铅笔道:你们会做全球化布局吗?中国和海外市场的需求有什么差异?

  师云雷:我们从创立之初就是一家全球化布局的公司。团队初创核心成员大部分来自德国高校和企业,我们的首席科学家张建伟教授也是德国工程院院士,我们对海外市场和中国市场的了解都很充分,所以,出海的想法从一开始就很明确。

  市场差异还是挺大的。举个康复机器人的例子,国外因为几十年的教育和理念,先进的主动康复理念被普遍接受,大家知道手术后要尽早开展运动康复,而不是“伤筋动骨一百天”这种中医静养思维(历史原因造成这种观念)。因此我们的第一款产品在海外销售不错。国内市场订单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医生和用户的接受度更高一些。

  另外,中国市场很大,也有特殊机会。比如我们第二款产品需要远程操作辅助,我们可以在人工成本较低的地区建立远程服务中心,为东部发达地区用户提供支持,这种模式在很多发达国家其实不太可能存在。所以从这个角度看,中国市场也有独特优势。

  目前我们已经在东亚、欧洲、北美都有产品销售,反馈很好订单很多,目前处于供不应求的阶段。

  本文仅为口述者独立观点,不代表铅笔道立场,亦不构成投资建议。

  原文标题 : 院士学生做康养机器人:进入百亿赛道,一把融资数千万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