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6月28日中国民航总局发布明文规定,禁止携带非3C认证充电宝乘坐国内航班以来,这项旨在提升航空安全的新政策已执行超过百日。然而,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近日在多地中小型机场调查发现,尽管政策持续推进,机场安检口查获的非3C充电宝数量依然庞大。
机场安检:日均数百个“非3C充电宝”被弃
10月12日,贝壳财经记者在南京禄口国际机场国内出发安检口观察到,现场专门设置了三处“充电宝安检点”,多名安检工作人员在乘客安检前逐一核验充电宝是否为3C或是不是被召回产品。合格的充电宝则会被贴上“南京机场安检合格标签”,不合格的则需当场自弃或自行邮寄。

10月12日,南京禄口国际机场国内出发安检处外工作人员正在对充电宝逐一鉴别检查。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俞金旻摄
一名现场安检员向贝壳财经记者透露:“自6月28日新政实施以来,整体自弃的‘非3C充电宝’较新政实施初期数量有所下降,但每日仍有数百个‘非3C充电宝’被查获。”
南京禄口国际机场一名安检负责人对此表示无奈:“就像洗护用品限带100ml以内的规定执行多年,每天仍有人违规一样,‘非3C充电宝’问题短期内难以彻底解决。只有当市场上完全停止销售这类产品,情况才可能好转。”
类似场景也出现在浙江义乌机场。尽管机场规模较小,但该机场外籍乘客乘坐国内航班的比例高,携带‘非3C充电宝’被安检查出后自弃现象尤为突出。一名安检工作人员解释:“许多外籍旅客不了解国内民航规定,常因未通过‘3C认证’被拦下。”10月13日上午,贝壳财经记者在安检区排队观察的十分钟内,至少十位乘客主动放弃或寄存了“非3C充电宝”。
市场隐忧:二手平台仍在低价销售流通
民航新政下,乘坐国内航班不可携带“非3C充电宝”,但这并不意味着“非3C充电宝”已经完全退出市场。
贝壳财经记者在各大电商平台看到,充电宝的销售页面上“3C标示”,“可上飞机”等标签销售术语已然是标配,页面上几乎找不到“非3C充电宝”的影子。

非3C充电宝在部分二手交易平台上低价销售。APP截图
而在闲鱼等二手交易平台,记者却发现仍有人将“非3C充电宝”以“二手”或“清理库存”为标签低价销售,部分卖家在页面内甚至标注“机场安检淘汰品”,价格低至十几元。
中国电子商会消费电子服务专业委员会专家王明表示:“二手平台目前是‘非3C充电宝’的主要流通渠道,这也反映出生产、销售环节的监管漏洞。部分商家通过低价倾销库存,甚至将劣质产品转嫁至二手市场,进一步加剧了安全隐患。”
针对新政策执行问题,国内一名航空安全领域专家建议,市场监管部门应加大对生产、销售二手“非3C充电宝”商家的管理和引导力度,减少市面上的“非3C充电宝”;航空公司、机场则需通过多语言提示、入境指南等方式,向国内旅客以及外籍旅客普及中国民航新规定;同时,他建议相关部门应该完善统一要求和回收机制,并不能说只有国内航班单一执行“充电宝”新规定,尽快落地“新规”在各个领域的要求统一。此外,参考国际经验,应该建立非合规电子产品的集中回收与环保处理体系,减少旅客损失。“非3C充电宝”禁令的本质是安全底线问题。仅靠机场安检“末端拦截”是治标不治本的,我们需形成从生产到消费再到回收的全链条监管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