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10月13日讯(记者吴雨其)在近几年公募行业的快速演化过程中,限购已不再只是市场极端情绪下的风险对冲手段,而是逐渐被部分管理人作为产品精细化管理的重要工具。
尤其在主动权益类基金领域,一类被称为“橱窗基金”的现象型产品开始引发广泛关注:它们并非完全封闭,但通过设置极低的申购额度,或干脆暂停所有新增资金的流入,构建出一道难以逾越的“准入门槛”。
这类基金往往业绩表现出色,却在资金面上保持高度克制,与传统“规模即王道”的产品增长路径形成鲜明对比。无论是将每日申购限额锁定在几千元以下,还是直接封闭申购,它们都向外界释放出明确信号——“不再欢迎更多资金进入”。在行业内部,这类基金被形象地称作“橱窗基金”,即只能远观、难以真正加入的投资品种。
更值得注意的是,限购已不再是极少数基金的特殊行为。从橱窗基金的显性限制,到更多绩优产品提前收紧申购,限购逻辑正从个别案例蔓延至更大范围,呈现出制度化、预判式的趋势。限购之下,映射的正是基金公司与基金经理在策略执行力、产品节奏、投资者结构等多个维度上的主动管理诉求。
“橱窗”显影,极限限购的产品群体正逐渐扩大
所谓橱窗基金,指的是那些即便在开放状态下,仍通过设置极低的申购限额或完全封闭申购通道。财联社记者梳理发现,一些基金每日单账户限购额度低于5万元,部分甚至低至1000元、2000元,更有甚者暂停所有申购与定投操作,形同关闭流动性阀门。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全市场主动权益类基金(剔除定开、持有期产品,以及资管计划产品)中处于不同程度限购状态的基金数量为215只,其中将日申购额度控制在5万元以下的基金达到37只。
金元顺安元启灵活配置混合,是近年来被关注度较高的典型橱窗基金之一。其自2022年8月起已全面暂停申购与定投业务,截至目前,其年内累计收益超过30%,成为橱窗基金中的标杆式存在。该基金早期以灵活仓位与相对小盘风格为基础策略,业绩持续上涨后申购资金迅速增长,为防止策略容量被突破,基金公司及时踩下刹车。
除金元顺安外,财联社记者发现,银河睿达、南方比较优势、兴证全球欣越等11只主动权益基金均已闭门谢客,在公告中给出了理由多是“维护持有人利益”。
部分产品则为严格限购,如华夏新锦绣,A、C类份额单日大额申购限额为100元,招商优势企业,A、C份额则每日限购500元,万家瑞丰、中信保诚新泽回报等则限购1000元,共17只基金每日限购在5000元以下。有业内人士指出,这种额度设定已接近“象征性开放”,其核心目的是以制度手段控制资金增量,保持基金运作在“最优规模”区间内。
“很多投资者不理解,明明是赚钱的产品,为什么不想卖?”一位不愿具名的华东基金公司产品经理表示,“我们不是不想开放,而是当前的策略组合只适配现有规模。放开了,反而可能把原来的节奏打乱。”
年内绩优产品同样设限
从年内业绩方面来看,财联社记者还发现,部分绩优基金也限制了单日大额限购的额度。部分产品原本每日可申购百万元,如今仅开放10万元甚至更低的限额;这类限购在业绩持续上行过程中实施,形成了一种“业绩越好、越难买”的现象。
Wind数据显示,中欧数字经济年内净值增长率达到132.39%,该基金于8月22日起单日大额申购限额5万元,值得关注的是,8月13日该基金才发布限购10万元的公告,间隔不到10日便再次限购。
年内回报翻倍的还有中银港股通医药,目前也单日限购100万元。易方达旗下的易方达科融、易方达成长动力等,年内净值增长率超过90%,单日限购金额为10万元,刘元海的东吴新趋势价值线,年内收益达到87.65%,每日限购5000元。梁福睿的长城医药产业精选年内收益达91.20%,限购金额为100万元。
知名基金经理如高楠管理的永赢睿信,年内回报率为76.08%、葛兰管理的中欧医疗创新,年内回报达62.50%,前者单日限购100万元,后者限购10万元。
与早期“净值回撤时设限以防踩踏”的策略不同,如今的限购行为更趋主动,且更具前瞻性。“如果一只基金已经涨了不少,它的组合可能更适合维持规模,而不是扩张。”有基金研究人士指出,“此时开放申购,不仅难以复制既有业绩,反而可能稀释原持仓人的体验。对优秀基金经理来说,这种选择其实是一种克制。”
还有业内观点指出,限购不只是管理节奏的手段,某种程度上也成为品牌表达的一部分。“你看,连申购都要抢了,说明它真的好。”在部分投资者心中,限购与高质量产品形成了隐性绑定,限购反而成为一种“溢价象征”。
在社交平台和持有人交流群中,“哪只基金限购了”、“怎么才能买到”成为热点话题,一定程度上也助推了基金的关注度。不过,也有理性声音提醒,限购并不代表产品必然优秀,关键仍在于策略的可持续性与管理人的能力稳定性。
为何设限?背后动因解析
无论是极致设限的橱窗基金,还是逐步降额的绩优产品,限购行为的背后都不只是短期的操作层面,而是反映出基金公司对产品生命周期、策略匹配度和资金结构的深层判断。这是一场关于“节奏感”的管理实践。
在多数情况下,基金限购首先指向的是策略容量的实际约束。部分基金采取的是小盘股策略,或者是交易流动性较低的个股组合,这类策略对资金体量的敏感度极高。若申购资金大量涌入,基金经理很可能被迫调仓或扩大持仓标的池,结果可能就是偏离原有投资逻辑,影响业绩表现。
其次是阶段性业绩表现吸引资金蜂拥而入。某些产品在短期内取得了亮眼收益后,媒体报道与排名拉动申购潮。在资金短期剧增的情况下,基金经理需要在极短时间内部署新增资金,这容易引发投资行为的短期化,甚至稀释原有持仓的收益基础。为规避此类“业绩冲顶-资金冲入-风格漂移-回撤扩大”的负循环,限购成为不得不为的应对手段。
最后则是出于投资节奏与持有人结构管理的考虑。一些基金公司希望通过限购来稳定资金结构,减少“热钱”申购带来的波动性。尤其是在市场情绪极易受到影响的时点,基金公司更倾向于控制基金的净申购规模,以保障投资端的稳定性和策略执行的纯粹性。
一位不愿具名的资深产品经理指出,“橱窗基金并不是为了制造饥饿营销,而是在策略临界点前主动踩下刹车,避免净值表现因规模失控而被反噬。”
但限购并非总发生在“业绩好”、“人气高”的阶段,也有一种特殊情况:基金已接近清盘红线,基金公司为了避免更多投资者买入而选择暂停申购。“说白了,产品要清盘了,还进来新资金,就是‘来不及照顾’了。”一位华南公募产品部门人士直言。因此,一些即将进入清盘程序的基金,会提前“关窗”,停止一切申购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