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市场高度关注下,美联储于9月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下调25个基点至4.00%~4.25%,这是其自去年底以来的首次降息,也被视为货币政策转向的信号。
降息等因素刺激美股续创新高,但近期,美国金融市场波动再次加剧。10月10日,美股出现近半年来最大单日跌幅:纳斯达克指数下跌3.56%,标普500指数下跌2.72%,投资者避险情绪明显升温。
近日,在接受第一财经专访时,美国经济学家、《经济展望杂志》执行主编、《出乎意料的经济学》作者蒂莫西·泰勒(Timothy Taylor)表示,美联储未来可能采取“小步慢跑”的降息策略,以缓解经济下行压力,同时避免市场剧烈波动。他还建议中国投资者不应盲目抛弃美元资产,美元资产仍能发挥避险和流动性管理功能。
美联储将逐步小幅降息
本周,美联储将于北京时间10月16日发布最新一期美国经济状况报告(下称“经济报告”)。当前正值美国政府“停摆”,经济数据发布中断,这让经济报告成为市场解读真实经济状况的关键窗口。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副主席鲍曼也将于北京时间14日发表讲话,市场高度关注。
回看几周前,美联储宣布降息25个基点。此次降息市场早有预期。其根本原因在于,美国经济在通胀回落与增长放缓之间正处于博弈状态。
泰勒认为,降息政策选择背后有几重关键考量:首先,美联储认为此前的紧缩政策已初见成效,通胀率自2022年8%的高点降至当前约3%,虽仍高于2%的目标,但已不再构成严重威胁。其次,美国经济内生增长动力减弱,就业市场虽保持韧性,但岗位增速放缓、劳动参与率下降,加之房地产市场低迷,都要求货币政策适度放松。此外,美国政府高企的债务水平令财政扩张与货币政策存在张力,政府希望降低融资成本以支撑支出和选举诉求,而央行需警惕通胀回升,两方的目标并不完全一致。
数据显示,美国8月个人消费支出价格指数从7%左右的高点降至2.2%,显示通胀已有“显著缓解”。但与此同时,8月失业率创下近4年新高。就业市场出现疲软迹象:过去3个月平均每月新增就业仅11.6万,低于年初水平。8月非农新增仅2.2万,过去3个月月均增长11.6万,低于年初25万的水平。
对于市场关注的“何时再次降息”及“降息幅度”,泰勒认为,未来6个月至1年内,美联储可能会逐步小幅降息,他预判将呈现“小步慢跑”趋势。“即便降息,也不会幅度过大,更可能采取每次0.25个百分点的渐进式调整,例如先在12月降一次,之后每3个月根据经济数据再评估。”他说。
他指出,这种节奏既可避免市场剧烈波动,当前标普500指数市盈率已高于历史均值,突然降息或引发资产泡沫,也给经济留下适应空间。
还需关注基本面和政策环境
然而,在关税担忧与全球贸易风险再度升温的背景下,部分投资者意识到,降息政策并非单纯的“股市利好”,经济基本面和政策环境往往有更大的影响。
在泰勒看来,当企业盈利预期走弱、政策不确定性加剧时,降息带来的正面效应可能被部分甚至完全抵消。“很多人误以为降息必然利好股市,但盈利变化、估值重构及资金流动性等因素同样不可忽视。”他指出。
从市场预期来看,降息路径已有较为清晰的共识。根据CME FedWatch工具最新统计,截至10月12日,市场预计10月降息的概率高达98.3%,而12月累计降息50个基点的概率则达到91.7%。
泰勒指出,理解美国降息走势,需关注几个关键因素。
首先,美国政府与美联储的政策目标并不完全一致。特朗普政府多次呼吁降息,认为低利率有助于投资、刺激消费并提振选情。但在现行制度下,美联储独立于行政体系,总统无法直接干预其决策。因此,面对政治压力,美联储往往采取“逆向沟通”——强调政策独立性,以维护市场信任与政策权威。
泰勒表示:“当总统公开施压降息时,美联储反而更倾向于审慎行事。这是一种制度化的制衡机制。”他此前预测,9月美联储可能为彰显独立性而暂不降息或小幅降息,但在更长周期内,会逐步释放宽松空间。
另一关键点是“中性利率”,即既不刺激也不抑制经济的利率区间。泰勒认为,美国当前利率仍高于中性水平。长期来看,美联储的政策方向是“逐步向中性靠拢”。而真正的挑战在于,在这一降息过程中如何避免市场剧烈波动,同时又不至于过度抑制通胀——“这正是美联储选择‘小步慢跑’式降息的核心逻辑。”他解释道。
全面评估美元资产配置
若将利率政策视作宏观调控工具,其对投资者行为的影响则更为直接。泰勒指出,降息通常利好股市,因为它可以压低债券收益率,提高权益资产的相对吸引力;同时,房贷、车贷及企业融资成本下降,也有助于刺激消费和投资需求。
然而,财富管理市场上的投资者反应更为复杂。随着美联储9月降息,比如中国国内多家银行迅速下调美元存款利率,与之挂钩的美元理财收益也因底层资产走低而出现下降趋势。据普益标准统计,9月美元理财产品近1个月平均年化收益率已降至3.79%,较1月的4.52%明显回落。
“尽管美元理财收益仍为正,但大幅下滑让很多投资者产生‘亏损感’,”泰勒解释道,“这背后是‘期望落差’——投资者的幸福感不仅取决于绝对收益,更受实际收益与预期之间的差距影响。”
同时,面对美元信用削弱,泰勒建议中国投资者不应盲目抛弃美元资产,而应将其置于更全面的“收益—风险”框架下重新评估。美元资产未来仍能发挥避险和流动性管理功能,但其配置比例与角色需动态调整,综合考虑美元利率、汇率走势及境内利率环境等多重因素。
他进一步提出,投资者应持续关注宏观环境变化,尤其是美联储议息动态与中美利差,灵活调整持仓;同时,应深入考察产品结构及底层资产,优先选择收益相对稳定的品种以降低波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