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展改革委10月13日发布通知称,近期国际市场油价波动运行,根据10月13日的前10个工作日平均价格与上次调价前10个工作日平均价格对比情况,按照现行成品油价格机制,自10月13日24时起,国内汽、柴油价格(标准品,下同)每吨分别降低75元和70元。
据多家机构测算,此次下调折合92号汽油、95号汽油、0号柴油均下调0.06元/升。
隆众资讯认为,“欧佩克+”新一轮增产将延续至2026年,且地缘事件已有局部缓和迹象,供应过剩风险将愈发明显。美国关税问题影响仍存,全球经济和需求前景较为低迷。整体来看,预计下一轮成品油价格下调的概率较大。
国内油价三个多月未向上调整
本轮计价周期横跨国庆中秋长假。业内人士称,前期地缘局势冲突及“欧佩克+”计划增产不及预期,刺激原油价格出现上涨。后期,随着地缘溢价回吐和贸易局势紧张,原油价格有所下滑。
金联创成品油分析师徐鹏表示,此前,市场预期“欧佩克+”将对新一轮原油产量进行上调,美国能源信息署(EIA)也将今年美国原油产量预期上调,投资者担忧供应增加,油价承压。经济方面,因美国国会参议院否决临时拨款法案,美国联邦政府停摆也引发投资者对经济与能源需求前景的担忧。
隆众资讯数据显示,本次调价落地后,按油箱容量50升的普通私家车来算,车主加满一箱油将少花3元左右;对于满载50吨的大型物流运输车辆,平均每行驶一百公里,燃油费用减少2.4元左右。本次调价,令私家车主和物流企业的成本减少。
记者注意到,国内油价自8月26日下调以来,已有一个半月多的时间没有进行调整,其间有两次调整搁浅。自7月1日油价上调以来,国内油价已有三个多月没有进行过上调。
“欧佩克+”实际增产或受限
在“欧佩克+”增产、传统消费旺季基本结束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国际油价从9月下旬起震荡下行。上周起,美油已跌破60美元/桶关口。
欧佩克(石油输出国组织)当地时间10月5日发表声明称,欧佩克和非欧佩克产油国中的8个主要产油国决定11月维持增产措施,日均增产13.7万桶原油。该举措被视为争取更多市场份额,不过,增产幅度略低于市场预期。
上述8国2023年11月宣布日均220万桶原油的自愿减产措施,此后减产措施多次延期,直至延长至2025年3月底。在此期间,美国、加拿大等国原油产量增加,导致“欧佩克+”失去部分市场份额。
今年3月,8国决定自4月1日起逐步增加原油产量。5月、6月和7月日均增产41.1万桶,8月日均增产54.8万桶,9月日均增产54.7万桶,10月日均增产13.7万桶。
不过,从过往的数据来看,“欧佩克+”实际增产效率却不及预期。路透社对“欧佩克+”数据的分析显示,在4月至8月期间,“欧佩克+”仅完成了其增产计划的75%,比该时期每日192万桶的增产目标少了近每日50万桶。
光大证券认为,目前多数增产国家缺乏闲置产能。“欧佩克+”两大主要产油国中,沙特具备较强增产能力,而俄罗斯11月产量配额已超过其生产能力,进一步增产空间十分有限。闲置产能的限制加上俄罗斯对增产的温和态度,将限制“欧佩克+”实行激进的产量措施,实际增产额或低于目标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