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记者张倩倩、通讯员蒋媛媛)当线上沟通成为家校联系主渠道时,武汉市第三初级中学教师江旭却拿起纸笔,用一本每日往复的《家校联系本》,在家校之间架起一座温暖的“心桥”。开学仅一个多月,这项实践在她任教的七年级5班取得显著成效。

这本看似普通的册子,实则设计了精妙的多维互动空间:学生每日记录佳句、梳理任务、撰写反思;家长在“家长寄语”栏中留下观察与鼓励;班主任则用红色批注完成这个温暖的交流闭环。“这不仅仅是一本作业本,更是一个动态的成长陪伴平台。”江旭表示,“我们追求的是日日有回应、步步有关怀。”

“初中阶段的家校沟通,不应止步于事务性通知的简单传递,更需要深度互动和情感交流。”基于这一认识,班主任江旭在开学第一天就将《家校联系本》纳入班级管理。
在实践中,这个每日流转于学生、家长和老师之间的本子,构建起了“三维互动”的新型沟通模式。它不仅关注学业进步,更关照心灵成长,成为学生情绪的“减压阀”和教师实施个性化教育的“微窗口”。

翻开这本联系本,温暖的对话记录着学生成长的点点滴滴:有学生因“做操动作不标准”而烦恼,江旭批注“多看标准视频,勤加练习,你一定可以”;学生张欣潼悄悄写下生日愿望,次日便收到老师“前途漫漫亦灿灿”的祝福;家长反馈“孩子效率提升”,老师回应“每一天的坚持都在积累改变”。

“有些话,孩子不愿当面说,却愿意通过书写来表达。”江旭说,这些文字成为了解学生内心的窗口,也让她能准确把握家长的教育期待,从而实现更精准的家校配合。
“开学一个月来,江老师的每日批注让孩子感受到了被关注的温暖,很快融入了新集体。”705班倪晨熙家长表示。另一位家长也发现,书写过程本身对孩子就是一种情绪疗愈,“这个本子就像一个安全的‘暖心树洞’,让孩子能够倾诉那些不愿轻易说出的心事。”
从课堂专注度到新同学交往细节,从生日期待到成长困惑,不少家长表示,这份《家校联系本》勾勒出新生成长的生动轮廓,让家校之间即便“不见面”,也能“一见如故”;行之有效的方法化为日日往复的温情,为学生构筑起一片温暖而坚实的成长土壤。
【责任编辑:杨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