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粮食调出率超过60%,全国每10斤商品粮中就有1斤来自这里。吉林省的粮食总产量已连续4年稳定在800亿斤以上,2025年预期目标是达到880亿斤以上,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重要贡献。
实现全年粮食生产任务目标,关键看秋粮。进入10月以来,吉林省内正在上演一场场精彩的秋收胜景,“增产”“丰收”则是人们提得最多的关键词。日前,记者来到吉林四平市梨树县、白城市下辖大安市等重要商品粮基地,探访吉林如何筑牢“黑土粮仓”,当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排头兵”。
丰收的喜悦
“我们2024年玉米产量是2.8万斤/公顷左右,从目前已经收割的地块情况看,产量已经达到3万斤/公顷,今年仍将是丰收年。”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凤凰山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下称“凤凰山合作社”)理事长韩凤香表示。
凤凰山合作社今年种植接近1000公顷土地,其中,建设了300公顷高标准示范田,10公顷单产提升高产示范田。国庆中秋长假期间,在凤凰山合作社的玉米地里,几台大型联合收割机紧张地工作着,黄澄澄的玉米棒被不断收入粮斗,被粉碎的秸秆均匀地铺满田间,为明年粮食丰产夯实基础。
韩凤香迎来一年中最为忙碌的一段时间,每天除了在田间地头组织人手进行收割外,还要及时联系将收获的粮食进行销售,手机因此响个不停,但她的脸上始终洋溢着丰收的喜悦。“我们的示范田产量已经超过3万斤/公顷,保守估计,今年的产量将同比增加1000斤/公顷。”韩凤香说。
凤凰山合作社所在的梨树县是全国粮食生产十强县,地处世界著名的黄金玉米带,现有耕地面积393.9万亩,其中玉米种植面积占比常年保持在90%以上,玉米产量占粮食产量的94%以上,人均粮食占有量、人均粮食贡献量、粮食单产和粮食商品率等四项指标均在全国名列前茅。
据梨树县农业农村局负责人介绍,梨树县2025年粮食播种面积达到373万亩,比2024年增加0.84万亩,其中,玉米播种340.1万亩。2025年粮食产量预计达到44亿斤,比上年增加0.73亿斤。
国庆中秋长假期间,在距离梨树县300多公里外的吉林省大安市,玉米也已经同步进行收割,国庆中秋长假过后,当地的水稻开始陆续收割。
大安市地处吉林西部,是世界三大苏打盐碱地集中分布区之一。近年来,大安市全力推进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开发,探索形成了“五位一体”的大安模式。吉林省以大安等地为核心区域进行盐碱地改造的探索,已经走出盐碱地综合利用的新路径。
从2021年开始,吉林硅谷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下称“硅谷农业”)在大安市通过对盐碱地改良种植水稻,种植面积逐年增加,2025年已经达到5万亩。
“国庆中秋长假期间,我们的主要工作是收拾晾晒场、检修机器设备,从10月10日开始正式启动秋收。”硅谷农业总经理董要东告诉证券时报记者,“我们2024年的亩产为500公斤以上,根据测产数据,预计今年亩产将突破550公斤,总体来看,今年的收成要好于2024年。”
产量提升的背后
“科学种田是产量提升的关键,为此,我们采取了包括玉米增密度提单产、水肥一体化精准调控、一喷多促等科学方法。”韩凤香说,凤凰山合作社利用农田环境智能监测系统、农机作业远程监测系统等现代化科技手段,将传统的农事操作演变为自动化、机械化、智能化操作,对于肥料精准施用、农机精准作业等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梨树县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表示,当地通过举办各种类型的培训班、发放科技资料、举办电视讲座、田间地头实地观摩指导等形式,加强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科学种田的水平。
韩凤香介绍,种子是农业生产的核心要素,直接决定农作物的产量、品质和抗逆性。凤凰山合作社选用的均为国产玉米种子,这些种子经过不断改良,更加适应当地种植条件,成为粮食增产的关键因素之一。
吉林省近年来持续做强种子这个农业“芯片”,依托长春国家农高区、“三江”实验室,建设寒地育种中心,打造6个省级育种创新平台,推动科企融合创新和联合攻关,加快培育高产耐密宜机收玉米、优质食味耐盐碱水稻、高产高油大豆等突破性大品种。
“我们是利用有机硅功能肥对盐碱地改良种植水稻,经过5年的时间,改造后稻田更加肥沃,目前已经达到了高产田的标准,这是粮食增收的重要基础。”董要东介绍,在硅谷农业种植的稻田中,有2000公顷是“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进一步夯实了稳产丰产的基础。
证券时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吉林省在精心守护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的同时,也在加快建设“适宜耕作、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吉林省通过健全落实“1+7”全链条管理制度机制,紧紧抓住国家支持“两重”建设、增发超长期特别国债等政策契机,分区分类指导,提升高标准农田建管水平。
另外,吉林省还在加快智慧农机的研发推广步伐,通过深入推进农机研发制造推广应用一体化试点项目,智能免耕播种机、轻简型丘陵山地玉米收获机等新型机具研发取得显著进展,已有4个项目进入熟化定型阶段。今年,吉林省争取国家资金16.26亿元,把5类智能农机列入新一轮购置补贴、25类机具纳入报废更新补贴,以“优机优补”加快迭代更新。
“中国饭碗”中的“吉林好粮”
证券时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近年来,“中国饭碗”中的“吉林好粮”逐年增加,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突出贡献。在2024年国家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中,吉林省斩获“优秀”等次。
吉林省2024年粮食实现面积、单产、总产“三增长”。粮食播种面积达到8780.7万亩,同比增加42.3万亩,增量排在全国第2位,增幅位居粮食主产省第1位,实现19连增。粮食单产达到971.7斤/亩,同比提高13.5斤,稳居粮食主产省第1位。粮食总产达到853.2亿斤,同比增加15.9亿斤,已连续4年稳定在800亿斤以上,首次跨上850亿斤台阶,粮食总产量全国第4位的地位进一步巩固。
吉林省2025年预期目标是建设高标准农田1000万亩,保护性耕作面积新增200万亩,“水肥一体化”推广面积新增100万亩,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4.7%,粮食产量880亿斤以上,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农业大省、粮食大省的政治责任。吉林省此前提出的“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工程目标是,通过实施良田建设、种业振兴等八大工程项目,全面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确保到2035年粮食产能跨上千亿斤台阶。增产的200亿斤粮食全部作为商品粮供给全国,按全国每天口粮需求70万吨计算,可供全国居民食用半个月,对于国家粮食安全将起到压舱石作用。
除了建设高标准农田、提高粮食单产外,吉林省制订“千亿斤粮食”工程产能提升工程的底气还在于对吉林省西部盐碱地进行改造利用。
吉林省在《关于开展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综合利用的指导意见》中提出,2035年,开发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实现新增耕地365万亩。
以吉林省白城市为例,白城市现有盐碱地等未利用地491万亩,其中可开发为耕地347万亩,是全国少有的集中连片后备耕地资源,属于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的后备区和吉林省增产200亿斤粮食的主体功能区。
截至目前,白城市下辖的大安市累计实施整治苏打盐碱地项目27个,可新增耕地19.57万亩,年增粮食产能2.35亿斤,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财税增长和生态增值的多赢局面。
筑牢“黑土粮仓”,当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排头兵”,吉林省粮食丰收对于端牢“中国饭碗”将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