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记者杨庆婉
今年以来,港股IPO融资额同比增逾2倍,市场的火爆也带来了投行产能的紧张。
近期,高盛、摩根大通等国际投行因项目储备丰富,已将过去的收缩战略变为重启或加快人才招聘计划,扩张了中国香港、印度等亚太区投行团队。
证券时报记者多方调研发现,主权基金、国际长线资金对港股IPO的兴趣和热情创下近4年来新高,国际投行也顺应这种趋势加大了团队布局,优秀投行人才出现暂时性短缺。
不过,头部中资券商和瑞银等部分机构因实行境内外投行一体化,可以对内地投行人才进行调配,人手相对宽裕一些。
除了投行业务扩张之外,中外资券商还在大力发展财富管理业务,以捕捉A股和港股市场向好带来的投资机会,满足投资者跨境资产配置的需求。
国际大行加快香港团队招聘
近期,香港优秀投行人才出现暂时性短缺,高盛、摩根大通等国际投行纷纷重启或加快人才招聘计划,以匹配港股IPO等业务量增长的需要。
近日,高盛亚太区(除日本外)总裁施南德接受外媒采访时表示,相信中国市场的活跃度和上涨趋势可以持续,因投行业务量提升,高盛正扩大香港团队招聘,虽然并非激进扩张,但步伐已较12~18个月前加快。除了中国香港之外,高盛也在印度孟买等地招兵买马。
证券时报记者获悉,高盛对中国A股和港股市场的研判越发乐观,认为流动性充裕带来了估值抬升,一度将沪深300指数目标调高至4900点。虽然国际长线投资者对中国经济形势仍保持密切关注,但其接触的海外客户对中国资产的兴趣和热情创下了自2021年以来的新高,这一点从今年港股IPO的基石投资者参与度和国际配售盛况中也得以窥见。
据瑞银反馈,主权基金、基石投资者等境外长线资金对港股IPO的参与热情很高。全球主流的主权基金和长线基金偏好选择细分行业的龙头企业,有不错增长、盈利、现金流的企业以及分红情况较好的企业受到青睐。
无独有偶,摩根大通也在加快亚太区投行团队的招聘。
据摩根大通环球企业银行亚太联席主管Oliver Brinkmann透露,截至2025年7月,摩根大通亚太企业银行部门人员已增长20%,是原先2025年增长目标的两倍。而作为区域增长计划的一部分,摩根大通明年将计划增加员工人数20%。
中资投行境内外一体化
年内,港股IPO的火爆情景非常引人注目。
Wind数据显示,截至9月末,今年以来香港IPO募资规模达到1829.17亿港元,相比去年同期的555.81亿港元增长229%;公司上市后定增和配股募资规模分别达到2610.65亿港元、2126.74亿港元,同比分别增长270%、570%。
证券时报记者多方调研发现,今年港股IPO融资额同比增长超过2倍,IPO申报家数还在增加,目前已有超过200多家排队企业。
在此背景下,香港优秀投行人才出现暂时性短缺,业界甚至出现“抢人”的现象。过去两年间,因国际投行的业务收缩战略而流失的投行人才,有不少已转投中资券商。
“现在港股非常火爆,很多优秀券商的产能都是非常紧张的。”中信建投国际总经理助理、投资银行部主管沈杰表示,目前境内外投行一体化的中资券商有着比较明显的优势,因为境内还有很多投行人员可以做相应的协调和补充。
他建议,赴港IPO的企业可考虑选择境内外排名都比较好的投行,不管是IPO、再融资,还是跨境发债、国际并购等,在这些方面都具备一定能力的中资券商,可以提供更综合化的服务。
瑞银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其投行团队的优势之一,得益于建立了综合跨境平台——深耕中国内地超过35年,深耕中国香港也超过60年,加上今年4月公司实现了对瑞银证券的全资控股,进一步优化了中国在岸的投行业务,增强了跨境业务能力。
财富管理赛道不断扩展
除了投资银行业务,目前中外资投行在香港招聘的团队主要还涉及财富管理业务。中国内地家庭储蓄几年间增加55万亿元,跨境资产配置的需求大增,而香港正瞄准了这一个契机,试图打造全球规模最大的跨境财富管理中心。中外资投行也纷纷跟进,抢抓这一发展机遇,加大了财富管理业务的布局。
比如,投行能力突出的中金公司,其财富管理业务的出海成果也比较显著,并且境内外联动频繁。据中金公司财富管理国际业务负责人刁智海介绍,中金公司在香港的财富管理团队由7年前的仅约30人,已扩展至如今超150人,包括70名客户经理。
刁智海表示,中金公司会坚定国际化战略,将中国香港作为国际业务中心,并视业务发展需要继续扩充团队。目前,中金公司在中国境内的整个财富管理团队有约7000人,客户经理则近4000人。
同样实行一体化战略的瑞银也表示,未来将进一步协同瑞银财富管理的优势,其投资银行已具备为客户提供在投资行为、最新趋势以及潜在需求等方面进行深度洞察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