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诗钰
走进神垕古镇,仿佛踏入了一个被时光尘封的瓷器王国。可当青石板路从脚下延伸开来,明清古宅的底色与直播间的灯光交相辉映,钧瓷窑火的热焰叠加研学团队的笑声,我才真正明白:这座因瓷而生的小镇,早已跳出“守着历史吃老本”的困局,正以“特色”为笔,在城镇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画卷上,描绘着令人惊喜的新纹路。
神垕的底色,是四千年未熄的窑火。可若只靠“老古董”吸引游客,古镇难免陷入“走马观花”的境遇,这曾是许多特色小镇的共性课题:有文化却无活力,有历史却无产业,游客来了拍张照就走,留不下消费,带不动发展。
但神垕偏要破这个局。在河南省许昌市工艺美术大师、2024中原陶瓷领军人物,“85后”任晓飞的工作室里,我找到了答案。他的案台上,既有复刻宋代官窑的“蚯蚓走泥纹”珍品,也有星空釉、田园釉的马克杯和茶盘。任晓飞说,以前钧瓷是“供在玻璃柜里的艺术品”,现在要让它走进年轻人的生活。
要让传统文化“活”在当代需求里。任晓飞通过电商直播撬动了70%的线上销售额,让钧瓷这一传统非遗产品走进了更多人的生活。
从大师工作室到小微企业,古镇里200多家钧瓷企业不再只做“高端定制”,而是瞄准家居、文创、礼品市场,开发出上千种产品,去年全镇钧瓷产业产值已突破24亿元,既守住了“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根,又长出了“贴近生活,拥抱市场”的芽。
更让我意外的是,神垕的发展不是“单点突围”,而是把“瓷文化”做成了“产业链”。古镇边缘的槐树湾村成了钧陶瓷文化创客基地,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创客大师40余人入驻,游客在这里既能看匠人施釉,又能亲手拉坯体验。不远处的研学基地里,孩子们正围着窑炉观察“窑变”,记录钧瓷烧制的科学原理。这种“文化体验+研学教育+乡村旅游”的模式,让神垕跳出了“古镇=商业街”的刻板印象。数据最有说服力:全镇3家省级研学基地,每年接待团队超1200个,接待学生达14.6万人次。
从神垕身上,我看到了特色小镇对城镇发展的独特价值:它不像大城市那样靠规模取胜,而是用“小而特”填补了城乡发展的空白。一方面,古镇保留了“青石板、老砖窑”风貌,避免了“千城一面”的同质化问题,让城镇发展有了“文化灵魂”;另一方面,钧瓷产业、文旅融合带来的就业岗位,吸引了不少年轻人返乡。任晓飞说:“以前觉得家乡只有老窑,回来才发现,守着文化根,能做的比在大城市还多。”这种“人口回流”反过来又给古镇注入活力,形成“产业兴、就业增、人口聚、城镇活”的良性循环。
放到更大的经济发展坐标系里看,神垕的成功,恰恰在于抓住了“不可复制的特色”——四千年钧瓷文化就是它的核心竞争力。神垕通过“文化赋能产业、产业带动文旅、文旅激活城镇”路径,把“文化资源”变成了“经济资本”。
离开神垕时,夕阳正照在古镇的窑顶上,如釉色般的霞光里,游客在老街漫步,直播间的话语仍在回荡,新一批钧瓷正等待出窑。我忽然想起任晓飞说的那句话:“传统不是负担,是我们往前走的底气。”神垕的故事告诉我们,要守住特色、创新表达,让历史与现代对话,让文化与产业共生,才能让每一座小镇都活出自己的精彩,也让中国的城镇发展画卷更具层次感与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