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公园法》是我国首部关于国家公园的专门立法。其颁布实施,标志着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进入了法治化、规范化的新阶段,对于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前不久,《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公园法》(以下简称“国家公园法”)经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表决通过,自2026年1月1日起施行。
国家公园法有哪些亮点?其颁布实施将对国家公园建设发挥怎样的作用?记者采访了有关专家。
保持重要自然生态系统原真性和完整性
国家公园守护着我国自然生态系统中最重要、自然景观最独特、自然遗产最精华、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部分。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完整性保护是国家公园建设管理的首要任务。
当前,首批5个国家公园通过整合优化120余处自然保护地,有效解决了保护空间碎片化和孤岛化问题。同时坚持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的原则,因地因时制宜、分区分类施策,生态保护力度不断加大,生态保护取得明显成效。
国家公园法规定:“国家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特性和内在规律,对国家公园实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
“国家公园自然生态系统原真性和完整性程度较高,受损自然生态系统修复、生态廊道连通、重要栖息地恢复等应当坚持自然恢复为主,通过封育进行严格保护。”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国家公园研究院副院长徐卫华说。
然而,国家公园所在区域也不可避免存在裸露矿区、人工纯林等用地。“这些区域生态功能较低,仅靠自然力量往往难以在短期内得到恢复。按照国家公园法规定,确有必要开展种群调控、树种更新等人工修复活动的,应当充分听取有关方面意见,按照有关规定制定科学合理的修复方案。”徐卫华说。
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地貌复杂,气候类型多样,拥有森林、草原、湿地、荒漠、海洋等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各地自然条件及面临的威胁因素各不相同,生态系统的恢复周期也有差异。比如在环境条件好的区域,草地植被恢复在数年内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而森林由初期演替到相对稳定阶段往往需要数十年甚至数百年的时间。因此,要保持耐心和定力,不能急于求成,逐步提升生态系统原真性和完整性。”徐卫华说。
国家林草局委托中国科学院牵头组织专家对第一批国家公园建设成效进行了评估,结果显示:第一批国家公园设立以来,生态系统质量稳步提升,森林、草原、湿地等自然资源资产存量稳定并呈增长趋势,自然生态系统结构保持完整或有所恢复,生态系统提供的水源涵养、土壤保持、防风固沙、固碳等调节服务价值持续提升。
为国土空间科学管控提供坚实法律依据
国家公园法规定:“国家科学规划国家公园总体发展布局,严格国家公园设立条件,合理确定国家公园数量和规模。”
国家林草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国家公园必须高标准严要求,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定,成熟一个、设立一个。
“国家公园法的出台,为国土空间科学管控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依据与实施路径。”武汉大学环境法研究所所长秦天宝表示,国家公园空间布局作为国家公园设立的前置程序,旨在依据自然生态空间分布和系统性保护需求,科学遴选和布局国家公园候选区,确保将最具国家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纳入保护范围,从宏观层面优化国土空间保护格局。
国家公园要加强空间协同。“国家公园的规划必须立足整体性视野,置于更大尺度的国土空间格局中考量。”秦天宝认为,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可以将国家公园作为特定区域编制国土空间规划,并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督信息系统,接受统一监管。还要确保国家公园与周边区域在空间用途、保护要求以及生产生活空间布局等方面相协调,从区域层面规避或减少对保护目标的冲突与挤压。
同时,还要细化管控要求。“国家公园总体规划的编制须严格遵循‘保护第一’原则,明确保护目标、对象、措施以及生态修复、原有居民生活安排等内容,实施分区管控和差别化管控。在空间上细化保护要求,划分核心保护区和一般控制区,实现精准保护和科学管理,为国土空间规划的实施提供明确、可操作的路径。”秦天宝说。
国家公园作为一个特殊的、重要的生态空间,统一规范高效的管理体制是其有效运行的保障。
秦天宝认为,“统一”,是指建立由国家主导、纵向贯通的管理体制,解决多头管理、权责交叉问题,形成职责清晰、协作配合的治理架构;“规范”,是将管理工作法治化、标准化,确保规划编制、设立程序、分区管控、确权登记、执法监督等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高效”,体现在快速响应、科学决策、有力执行,提高管理效能和资源配置效率,全面提升国家公园管理效能和整体保护水平。
让国家公园成为普惠的生态产品
国家公园法规定,国家公园建设应当“构建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社会共享的机制,实现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改善相统一”。
“民生改善包括社区保障和全民共享两个方面。社区保障指国家公园区域内和周边原有居民的权益保障,全民共享指国家公园为公众提供的生态和精神方面的公共产品。”国家林草局清华大学国家公园研究院院长杨锐说。
我国人口众多,国家公园区域内及周边分布着大量乡镇。如何实现生态效益与民生福祉协同提升?
“国家公园建设要让原有居民成为主要受益方。”杨锐表示,国家公园法对此作出多项制度安排。比如指导支持国家公园区域内原有居民提供与国家公园保护目标相一致的生态产品和服务,健全国家公园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根据生态保护需要设立的生态管护岗位应当优先聘用当地居民,鼓励国家公园区域内原有居民参与国家公园区域内的经营性服务等。
近年来,首批5个国家公园吸纳约5万名农牧民转为生态管护员,年人均获得工资性收入1万元至2万元。绿色产业蓬勃发展,让原有居民在家门口吃上“生态饭”。“国家公园是普惠的生态产品。”杨锐说。
根据自然生态系统特性、功能定位和管理目标,国家公园划分为核心保护区和一般控制区。核心保护区严格管理,在一般控制区适宜的区域,可以合理规划科普教育、游憩、生态体验等活动。
各国家公园因地制宜科学设计自然教育线路,健全完善宣教馆、访客中心等科普教育场所,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自然教育活动。
国家公园法规定:“国家鼓励和支持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和其他组织依法开展与国家公园有关的志愿服务活动。”
“鼓励和支持公众参与,不仅能提高公众的保护意识,也让公众共享国家公园建设带来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杨锐说。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首批5个国家公园志愿者总数已超1万人,深度参与国家公园保护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