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李莎北京报道 10月14日,国新办召开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时期粮食流通改革发展成效。
记者从发布会上了解到,“十四五”以来,全国粮食年产量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2024年首次迈上1.4万亿斤新台阶。年均粮食收购量在4亿吨以上,即8000亿斤以上。
组织好大规模的粮食收购,市场和政府协同发力是关键。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局长刘焕鑫在发布会上表示,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坚持市场化取向和保护农民利益并重,深入推进粮食收储制度改革,不断完善价格形成机制,着力激发市场购销活力,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对重点粮食品种在主产区开展政策性收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保护农民种粮利益。
“市场化收购,已成为粮食收购的‘大头’,占到了收购量的9成以上,有效发挥了畅流通、增活力的作用。”刘焕鑫说。
政策性收储,则包括对小麦、稻谷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和对相关品种组织各级各类储备收储,有效发挥了稳预期、兜底线的作用。
秋粮占全年粮食产量的近3/4,当前正值秋粮大规模收获期。农业农村部农情调度显示,全国秋粮收获已过五成。随着秋收大规模推进,今年的秋粮收购工作正在陆续展开。
9月16-17日,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召开2025年全国秋粮收购暨粮食产业项目推进工作会议。会议明确,要推动政策性收购和市场化收购密切协同、中央收购和地方收购密切协同、周边地区收购密切协同,把市场化收购摆在突出位置,引导企业积极入市收购。加强粮食市场监测,精心组织政策性收购,切实保障粮食市场运行总体平稳。
近期江苏、河南、云南、天津、新疆、河北、宁夏、福建、辽宁等地陆续召开会议,详细部署今年秋粮收购工作。
刘焕鑫强调,秋粮收购重点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着力推进市场化收购。紧紧围绕“有人收粮、有钱收粮、有仓收粮、有车运粮”,强化人员、仓容、资金、运力等要素保障,深化产销合作,加强农企对接,多措并举引导各类企业积极入市,活跃市场购销。
二是精心组织政策性收储。为保护种粮农民利益,及时在符合条件的地区启动中晚稻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指导相关企业根据农民售粮需求,合理布设库点,优化收购流程,提高作业效率,切实把政策落实到位。同时,合理把握各级各类储备收储轮换时机节奏,精准落实调控措施,推动粮食价格保持在合理水平。
三是持续优化为农服务。顺应农民售粮新特点新变化,指导各类粮食收购主体做好现场、信息、咨询、产后等各环节服务工作,统筹用好线上线下渠道,让售粮主体少排队、快售粮。针对不利天气等影响,优化粮食产后烘干等服务,加强储粮技术指导,把粮食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四是维护良好收购秩序。加强粮食市场监测预警,密切关注各品种市场运行和价格变化等情况,适时发布粮食收购进度、价格等信息,便于各类市场主体合理安排购销活动。严格粮食收购执法监管,从严惩治坑农害农行为,坚决维护农民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