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源于网络
湖北日报评论员周磊
明天,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2026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报名启动。最受瞩目的莫过于年龄门槛的突破:2026年度公务员考试的年龄上限将一破陈规,报考者年龄上限从35岁,提高到38岁;应届硕士、博士,从40岁提高到43岁。
这一调整与四川、上海等地考编年龄放宽的趋势形成呼应,一场从体制内向更广阔社会领域蔓延的“破冰行动”正悄然启动。
国考一举打破“35岁门槛”,其意义远不止拓宽招录口径。它拓宽了体制内对人才的吸纳渠道,消解着职场年龄歧视的痼疾,更是对就业焦虑的一次温暖回应。作为中国人才选拔的标杆,国考政策转向无疑具有全国性的风向标意义。
打破35岁门槛,是对人才价值的重新认识。35岁上下本是职场“黄金期”、活力“迸发期”,兼具经验积累与实干能力,国考的适时调整可以让更多有历练、懂实务的人才获得了公平竞争的机会,既为公务员队伍注入多元活力,也彰显了“以能力论英雄”的用人导向。
近年来,“35岁”宛如一道无形高墙,横亘于许多职场人的发展通路中。考公路上,超龄者只能望公告兴叹;企业招聘中,“35岁以下”常成为隐性门槛。这种“唯年龄论”催生了普遍的职场焦虑,让不少人陷入“未老先忧”的困境。“35岁危机”由此成为社会痛点和全国两会上经久不息的热议焦点。
国考此次破冰,其示范价值远超公务员系统本身。国家招录机关率先撕下年龄标签,无疑向整个就业市场传递一个清晰信号:年龄不应成为能力的“封印”,能力与贡献才是评价人才的核心。如此,有望催生企业重新审视僵化的年龄标准,推动社会对“经验价值”的重估与尊重。一种更具包容性的新就业生态,或以此为起点逐步形成。
打破“35岁门槛”,是民心所盼与发展所需的同频共振。从民心看,打破年龄限制回应了万千求职者的诉求,让“35+”群体看到希望;从发展看,基层治理、专业技术等岗位亟需经验型人才支撑;从趋势看,老龄化加剧背景下,延长职业生命周期已成必然。此举并非简单的条件放宽,而是为个体职业生涯注入新活力,让那些曾被年龄门槛所困的奋斗者重燃职业希望。
破旧立新,绝非单凭一纸公告就能毕其功于一役。打破一道有形的年龄门槛或许只需政令更新,但消除社会观念中无形的年龄歧视坚冰,则需全社会持久努力。企业要摒弃“年龄滤镜”,政策要强化平等就业保障,社会要重塑人才评价标准。唯有从认识到行动全面发力,才能让公平就业的阳光照进每个求职者心里。
“年龄适当放宽对企业用工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这扇门的开启盼了太久,期待更多领域能打破年龄迷思”“适当放宽考公年龄限制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意味着社会珍视每个人的潜在价值”……国考以行动宣告年龄不应成为才华的枷锁,这不仅将为更多年轻人提供展示才华的机会,更是在为整个社会肌体注入人才涌流的活水。真正的活力焕发,始于对每一段生命旅程的郑重托举。
【责任编辑: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