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台铃科技集团(以下简称“台铃”)进入上市辅导阶段不足半月,这家年销超120亿元的两轮电动车巨头正冲刺港股 IPO(首次公开募股)。
但在行业智能化浪潮与市场结构变革的双重挤压下,其长期深耕下沉市场形成的发展依赖,正成为IPO路上难以回避的桎梏。更值得关注的是,消费者对售后服务与产品体验的不满,进一步加剧了其上市前的信任压力。
科技感不足
台铃的市场基本盘深深扎根于三四线城市及县域级市场。其核心用户群体集中在外卖骑手、乡镇通勤者等价格敏感型群体,“跑得更远的电动车”系列凭借百公里续航能力占据细分市场优势,2025年一季度销量同比增幅超25%。
艾瑞咨询调研显示,2025年智能功能已跃居电动车购车决策第三大因素,仅次于电池续航与耐用性。
但台铃的产品策略与Z世代主导的“科技潮玩”消费趋势仍存在明显差异。下沉市场用户对电动车的核心需求集中在长续航、高载重、强耐用性等实用性维度,台铃的研发与推广资源也长期向这些方向倾斜,例如其“云动力4.0省电系统”专利重点优化能效,而非拓展智能交互场景。
反观“新势力”,九号公司(689009)E300P 的 RideyGo系统强调与智能家居联动,小牛(NIU)MT4830通过毫米波雷达实现安全预警,更贴合年轻群体对“科技感”“个性化”的追求。这种差异直接体现在市场反馈中:小牛618期间智能车型成交额环比提升近 10倍,九号公司上半年智能车型销量增幅达99.38%,而台铃虽全系标配智驾系统,但其智能功能的用户渗透率与活跃度仍未进入行业前列。
台铃官网信息显示,2025年台铃已发布行业首个智驾大模型Tai-Link台铃智驾系统,自2025年1月1日起实现全系车型标配。其主力车型如赤兔2025、苍穹、封神等均搭载该系统,基础功能覆盖TCS防打滑、ESP稳定控制、防盗、远程控车、定位;高端车型支持语音控制、OTA升级,在硬件配置上已具备智能化基础。
售后信任危机
与智能化布局并行的,是台铃长期存在的售后服务与产品体验争议。黑猫投诉平台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10月,台铃的相关有效投诉量超7800条,其中“售后服务推诿”“电池续航缩水”两类投诉占比靠前。
具体来看,有消费者反映,其购买的台铃“长续航车型”实际续航里程仅为宣传数据的60%-70%,部分车辆使用未满一年便出现电池充不满电、续航骤降问题,而售后则经常推诿拒绝维修。更有消费者投诉称,车辆出现转把故障、刹车失灵等安全问题后,官方客服与门店相互推诿,甚至拒保,影响日常通勤。
下沉市场用户的核心需求是可靠性,尤其针对外卖骑手、乡镇通勤者而言,“可靠性”与“售后响应速度”要求极高,一旦出现问题,不仅影响收入,还可能导致生活不便。
相较而言,雅迪(01585.HK)通过“1小时响应、24小时上门”的售后承诺,在下沉市场积累了较好口碑;小牛则通过线上App直接对接售后,简化维修流程,投诉解决率比台铃高出28个百分点(据2025年上半年电动车行业售后报告)。
募资破局之困
当前智能电动车的竞争已进入数据驱动阶段。随着技术发展,行业从早期的硬件堆砌、软件定义过渡到AI驱动,其底层在于云计算、数据驱动决策和AI大模型的规模化应用,数据的规模与质量直接决定模型性能。例如特斯拉(TSLA)凭借 FSD V12率先引领端到端智驾潮流,通过海量数据训练实现全场景智能驾驶,国内理想汽车(02015.HK)、小鹏汽车(09868.HK)等车企也积极跟进,不断推动智能驾驶技术革新。
这一趋势在两轮电动车领域同样明显,小牛电动已积累300万辆联网车辆的行驶数据库,通过分析用户骑行习惯持续优化算法,其智能功能迭代速度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而台铃虽于年初实现Tai-Link智驾系统全系标配,却尚未构建起完整的用户数据闭环。从供应链来看,其智能中控系统多采购自通用方案商,虽能满足基础功能需求,但在功能定制化与快速迭代上缺乏主动权,导致不同车型的智能功能同质化严重。
此外,台铃的用户数据积累不足,台铃App日活率与行业头部品牌存在差距,用户在使用远程控车、定位等功能时的交互数据,难以形成规模化的数据库,进而无法为语音控制优化、OTA升级方向提供数据支撑。这种“有硬件无生态”的现状,使得台铃虽具备智能化基础,却难以在AI驱动的行业竞争中形成差异化优势。
目前,台铃试图通过接入DeepSeek-R1等方式在智能化方面更上层楼,逐步向用户开放个性推荐、车辆控制、语音交互等功能,但整体而言,其数据积累不足的现状确实使其在 AI 驱动的行业竞争中难以形成差异化优势。
而据招股书,台铃此次IPO募资将重点投入智能换电网络,计划3年内建成5000个换电站。
当前,雅迪、爱玛(603529.SH)等传统巨头已启动“智能下沉”战略,将智能功能与下沉市场用户需求结合;小牛则通过技术普惠将毫米波雷达等配置下放至中端车型,同时加大线下售后网点建设。
对台铃而言,如何在不削弱性价比优势的前提下,将“全系标配智能系统”的硬件优势,转化为数据驱动和可靠售后的综合竞争力,将成为其市盈率能否突破行业均值、长期发展能否持续的关键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