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资管行业转型浪潮里,陈继武曾是极具辨识度的探路者。在公募时期,陈继武凭硬核业绩崭露头角,“公奔私”创业闯出新路径,后又带领凯石基金拿下“私转公”牌照,一度成为行业转型的鲜活参照。但2025年风向突变,陈继武旗下部分机构因债务接连被限消,陈继武作为法定代表人也两度被限制高消费。成立八年的凯石基金近年来发展也可谓步履维艰,规模从峰值的超14亿元跌至最新仅1亿元左右。从行业标杆到困于限消,陈继武的起落,既戳中了中小基金在行业竞争挤压下的生存困境,也照见了个人英雄主义的现实困局。

旗下机构年内多次被限消
公募大佬陈继武旗下机构再现风波。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信息显示,10月10日,由陈继武担任法定代表人、实际控制人、控股股东的上海凯石财富基金销售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凯石财富”)被上海市黄浦区人民法院执行120.41万元。不过,被执行的具体事由及案件情况则未有公开信息。
官网资料显示,凯石财富成立于2013年9月,并在2015年7月通过中国证监会审批,获得独立基金销售机构资格牌照。据官网介绍,凯石财富致力于为广大普通投资者、高净值群体和机构投资者提供专业的基金产品研究服务。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5月14日,凯石财富就曾被法院立案执行50.97万元。6月6日,凯石财富被下达限制消费令以及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陈继武本人也被限制高消费。8月,凯石财富被上海市黄浦区人民法院恢复执行上述标的。
尽管具体纠纷细节未公开,但上海市黄浦区人民法院于6月6日发布的限制消费令显示,其于2025年5月14日立案执行申请人上海市黄浦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以下简称“黄浦人社局”)申请执行凯石财富其他行政处理一案,因凯石财富未在指定期间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给付义务,故对凯石财富采取限制消费措施,限制凯石财富及其法定代表人陈继武不得实施高消费及非生活和工作必需的消费行为。

此前在2024年6月,黄浦人社局发布的信息显示,凯石财富因拖欠18名劳动者2024年1月至2024年2月期间工资报酬共计人民币514665.57元。黄浦人社局于2024年4月12日依法对凯石财富下达《责令改正通知书》,该单位逾期未履行。鉴于凯石财富拖欠工资报酬的违法事实清楚,黄浦人社局于2024年6月13日依法对凯石财富作出行政处理决定。

除凯石财富外,2025年5月20日,由陈继武担任法定代表人、实控人、控股股东的上海凯石益正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凯石益正资产”)同样由于未按执行通知书指定的期间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给付义务被法院限消,陈继武本人也被限制高消费。该案执行标的为12.54万元。

另外,9月17日,凯石益正资产以及由凯石益正资产控股、陈继武担任实控人的上海凯石股权投资管理中心(有限合伙)也被上海市黄浦区人民法院列为被执行人,执行标的为11万元。
结合上述情况可以看出,由陈继武担任实控人的多家机构在年内被限消以及列为被执行人。针对10月10日再次被执行的具体情况以及此前被限消的具体进展,北京商报记者发文采访凯石财富,但截至发稿未收到相关回复。
资本版图覆盖公私募
回顾陈继武的从业经历,可谓公募基金行业“老人”。1999年,陈继武加入南方基金,成为国内首批公募基金经理之一。2003年,陈继武入职富国基金,此后出任富国基金投资总监、副总经理,并在2004年斩获金牛奖,在公募行业风光无限。自2008年“公奔私”离开富国基金后,陈继武于2009年1月创立凯石益正资产,开启了他的私募创业路程。
为加快推动基金管理公司向现代资产管理机构转型,2014年6月,中国证监会印发《关于大力推进证券投资基金行业创新发展的意见》,宣布放宽基金行业准入门槛,支持专业人士设立合伙企业担任公募基金管理人。该限制放宽后,陈继武毅然决定重返公募。
2017年5月,由陈继武担任董事长、实控人、控股股东的凯石基金成立,成为全国首批全专业人士持股的公募基金管理公司,同时也是继鹏扬基金后第二家“私转公”的机构。除了前述提及的机构外,公开数据显示,陈继武旗下资本版图还有上海凯惠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上海凯实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等多家机构。整体来看,当前,陈继武的资本板块覆盖公募、私募、基金销售等领域。
此前,陈继武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公开表示,他认为,在制度的完善、运作的规范及可持续发展方面,公募基金要优于其他资管平台。同时,公募行业自身的规范化也会让公募基金回归资产管理主业。在普惠性方面,随着居民可支配收入快速增长以及银行理财产品去刚兑,公募产品有望走进千家万户,公募提供给专业人士发挥的舞台将更大。
在中国(香港)金融衍生品投资研究院院长王红英看来,陈继武的个人经历非常有代表性,他代表了一代公募基金经理在探索私募以及投资行业的历程。但可惜的是结果并不理想,说明个人英雄主义的时代已经过去,当前需要比拼的是专业团队的协作性,包括品牌、业绩、规模,仅凭个人英雄主义在当前的资本市场不足以对抗规模化的头部机构。
“富国基金早年的辉煌,有陈继武的功劳,但管理产品与带领公司发展,甚至带领多个公司发展,本质上是不一样的。市场那么大,精力和专业范围都是有限的,要做好公司管理和做好产品业绩,都需要很大的精力,因此做好自己擅长的事才是最重要的。”某公募高管评价道。
核心平台发展举步维艰
正如前述分析人士所说,在陈继武的资本棋局中,不仅多家机构发展遇困,作为核心公募平台的凯石基金,近年来的发展轨迹同样令人唏嘘。
自2017年成立以来,凯石基金管理规模在2019年三季度末曾达14.25亿元的峰值,但后续便波动下滑,自2021年三季度末后便不足10亿元,随后更是缩水明显。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凯石基金全部管理规模为1.06亿元。
管理规模下滑的同时,凯石基金产品数量也不断萎缩,其中既有新品发行失败,也有部分存量产品因规模迷你清盘。例如,成立于2019年9月的凯石沣混合因连续60个工作日出现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的情形,在2023年5月停止运作,该基金A/C份额自成立至终止运作时的累计收益率分别为-3.84%、-6.61%。
成立以来,凯石基金最多有8只基金同时存续,但截至2024年末,仅剩2只产品运作。2025年,凯石基金新成立2只产品,也是自2020年以来再次有新品成功发行。另外,“舵手”方面,凯石基金当前也仅有4位公募基金经理。
从产品业绩来看,公开数据显示,截至10月13日,成立于2018年12月的凯石澜龙头经济一年持有混合的年内收益率已达97.05%,跑赢同类偏股混合型基金年内平均收益率64.04个百分点。同期,凯石岐短债A/C份额的收益率则为-0.7%、-0.79%,均跑输同类平均收益率。
若拉长时间从成立至今来看,数据显示,截至10月13日,凯石澜龙头经济一年持有混合的收益率累计达121.91%,凯石岐短债A/C份额也分别达9.09%、10.61%,年内成立的凯石元鑫混合A/C、凯石瑞鑫6个月持有混合A/C的收益率分别为7.64%、7.25%、1.76%、1.73%。
回顾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陈继武曾公开表示对凯石基金的期待,“做一家大浪淘沙后仍能屹立不倒的百年企业”。但当前发展仅八年,公司管理规模却越来越小。对此,有业内人士认为,凯石基金难做大的主要原因是行业竞争加剧和产品业绩不佳。
王红英认为,凯石基金规模之所以出现大幅下降,直接原因是整体业绩不尽理想,导致投资者赎回,究其根本,在当今公募市场,马太效应明显。大型机构可以利用自身品牌、人才团队的协作以及多渠道销售越做越强,而部分中小机构则难以长期与之抗衡。
凯石基金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公司致力于发展成为一家具有鲜明特色的综合性基金管理公司。今年新产品的发行主要考虑了当前市场环境、客户需求和产品线布局等因素。未来,公司将会继续整合公司资源,从客户投资需求出发,精心打磨老产品、理性创设新产品。
“陈继武的故事验证了在当前市场比拼的是实力和规模,靠个人英雄主义在市场立足的概率会越来越小。同时,中小型机构要认识到自身的短板,不要去做大而全的发展战略规划,而是要集中做好、做深细分行业的研究。”王红英如是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