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证监会持续强化“申报即担责”的监管要求下,IPO企业“一查就撤”的现象已经得到有效遏制。伴随今年第三批首发企业现场检查抽查名单出炉,年内被抽中现场检查的首发企业已增至16家。值得关注的是,截至目前,上述16家中尚未出现撤单情况。而在往年,现场检查IPO企业撤单率较高,均超半数撤单。不难看出,在证监会监管措施推动下,当前IPO市场生态得到持续优化,企业试图“带病闯关”的情况得到明显改善,上市公司质量将从源头提高。

年内16家企业被抽查
近日,中证协官网发布关于2025年第三批首发企业现场检查抽查名单的公告,电建新能、越亚半导体2家企业被抽中现场检查。上述两家均系今年9月新受理企业。
具体来看,电建新能拟冲击沪市主板上市,公司IPO于2025年9月11日获得受理,并于9月30日进入问询阶段,公司主营业务为中国境内风力及太阳能发电项目的开发、投资、运营和管理,主要产品是电力。越亚半导体则拟冲击创业板上市,公司主要从事先进封装关键材料和产品的研发、生产以及销售。今年9月30日,公司创业板IPO刚刚获得受理。
从两家企业的基本面来看,电建新能盈利规模相对较大,且实现净利逐年走高,越亚半导体报告期内净利则出现明显波动情况。财务数据显示,2022—2024年以及2025年一季度,电建新能实现归属净利润分别约为17.68亿元、23.29亿元、25.89亿元、5.11亿元。另外,2022—2024年以及2025年上半年,越亚半导体实现归属净利润分别约为4.15亿元、1.88亿元、2.15亿元、9147.31万元。
报告期内,越亚半导体主营业务毛利率分别为38.97%、26.65%、25.49%和24.42%,接连走低。针对相关情况,北京商报记者向越亚半导体方面发去采访函进行采访,但截至记者发稿,未收到公司回复。
伴随上述两家首发企业被抽中现场检查,今年年内被抽中现场检查的首发企业也增至16家。经统计,上述16家企业中,拟冲击主板、创业板、科创板上市的企业数量分别为6家、4家、6家。
值得一提的是,在年内现场检查的16家企业中,截至目前尚未出现撤单情况。从审核进度来看,仅越亚半导体一家当前审核进度处于“已受理”阶段;电建新能、强一股份、长裕集团、未来材料4家公司处于“已问询”状态。另外,力源海纳、易思维、恒运昌等11家公司IPO目前则均处于中止状态,中止原因多为财报需更新。
“准入把关”显效
2025年之前,IPO现场检查经常出现“一查就撤”。如今,“准入把关”显效,2025年抽查企业尚未出现撤单情况。
从2022—2024年来看,现场检查抽查企业的IPO终止率均处于较高水平。据统计,2024年全年,共有新芯股份、中国铀业、恒达智控、城建设计4家首发企业被抽中现场检查,目前,恒达智控、城建设计两家均已撤回IPO申请,撤单率达50%。
2023年,被抽中现场检查的企业共有17家,其中14家IPO申请均终止,终止率高达82.35%。另外,2022年现场检查企业的IPO终止率则约为76.47%。
现场检查企业IPO撤单情况明显改善背后,离不开监管措施的持续推动。
首发企业现场检查是《证券法》赋予证监会的一项监管执法手段,是IPO全链条监管的重要一环。2024年,证监会发布实施修订后的《首发企业现场检查规定》,强调“申报即担责”,规定在检查过程中对撤回上市申请的企业“一查到底”,撤回上市申请不影响检查工作实施,也不影响依法依规对检查发现的问题进行处理,并增加了不提前告知直接开展检查的机制。同时,进一步规范了现场检查程序,强调现场检查处理标准统一。
同年,证监会还修改《中国证监会随机抽查事项清单》,将“首发企业检查”的抽查比例由“随机抽签的比例为5%”修改为“随机抽签的比例为20%”。
现场检查不仅是一个“抽查工具”,更是监管从“事后追索”向“准入把关”转变的重要标志。通过现场检查,能够强化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准确性与完整性,压实中介机构“看门人”责权,阻断“一撤了之”通道,提升整体上市公司质量。知名商业顾问、企业战略专家霍虹屹告诉北京商报记者,对于新受理企业而言,在申报早期就受到更高门槛与更严标准约束。与此同时,新申报企业必须以更高标准自我“过审”,企业在申报节奏上可能会更保守。
从资本市场整体来看,霍虹屹进一步谈道,若现场检查机制常态化、抽查率常态化、中介问责机制真正落地,那么上市公司的信披真实度、内控稳健性、资本市场的“信任基础”将会增强。这有助于降低市场对“垃圾股”“踩雷股”的恐惧情绪,提升市场的定价效率和中长期投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