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对中国有哪些启发?北京时间10月13日,202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揭晓,奖项授予了乔尔·莫基尔、菲利普·阿吉翁和彼得·豪伊特三位经济学家,以表彰他们共同阐释了“创新如何驱动经济发展”。
其中,莫基尔获得了一半奖金,获奖成果是“技术进步带来持续增长的先决条件”;阿吉翁和豪伊特共享了另一半奖金,获奖成果是“创造性破坏下的持续增长理论”。今天我们来聊聊三位学者为什么获奖,他们的研究和你我的生活、中国经济增长有哪些关系?
首先我们来看,莫基尔从经济史的角度揭示了“知识积累与制度环境”对技术变迁的关键作用。他研究了一个核心问题:为什么工业革命发生在18世纪的英国,而不是同时期的其他国家?
莫基尔发现,仅有技术发明远远不够,持续增长需要三个核心要素:“有用知识”的积累机制、制度环境的包容性,以及文化价值观的转变。
他以蒸汽机为例解释了,瓦特改良蒸汽机后,英国通过专利制度确保其收益,同时英国皇家海军对蒸汽动力的需求催生了规模化应用场景。这种“制度—市场—文化”的三重驱动,才是技术转化为持续生产力的关键。
如果说,莫基尔提供的是文化、制度等增长的“深根”,那么阿吉翁和豪伊特提供的则是增长“机制”的视角:竞争、研发激励、创造性破坏。
“创造性破坏”是什么意思?说它“具有创造性”,是因为它以创新为基础;说它“具有破坏性”,是因为旧产品会逐渐过时并失去商业价值。
就像新能源汽车的崛起“破坏”了传统燃油车企业,但在这个过程中,消费者获得了更优质的产品,新能源产业链创造了新就业,传统车企被迫转型带动了技术扩散。
他们的研究指出,市场集中度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创新过程。高经济增长需要大量“创造性破坏”,这意味着更多岗位会消失。因此,要为受影响人群提供支持,并帮助他们转岗到生产效率更高的岗位。
综合三位学者的理论,我们可以看到创新政策制定的合理方向:既重视激励也重视知识扩散与开放科学文化。
这次三位获奖者为什么在中国引起如此热烈的反响呢?一方面,他们对中国发展的案例已经有几十年的研究,和中国学界有长期的深度交往,另一方面,他们的理论为今天中国如何避免“中等收入陷阱”,提出了能够落地的建议。一起来看看!
第一,应该提升竞争与创新激励,在关键行业降低进入壁垒,强化并购审查与反垄断执法,避免“僵尸企业”占用资源;
第二,要考虑因地制宜设计“前沿—追赶”政策组合,靠近技术前沿的行业,比如通信设备、动力电池、AI应用,应更强调竞争与原创研发;远离前沿或追赶型行业应注重吸收能力、技术引进和标准化推广。例如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和头部城市群更适合强化竞争与基础研究资助;中西部则应重在职业教育、工艺改良。
第三,通过方向性政策推动绿色与高质量增长。对于中国来说,可以考虑在新能源汽车、可再生能源、储能与电力电子领域,将“碳排放标准+碳价+补贴”协同,让专利和人才都更多流向清洁的增长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