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10-14 23:39:01 股吧网页版
中建环能:以技术创新赋能环境治理
来源:证券日报

  在成都市金堂县节能大道16号的现代化绿色工厂内,智能机械臂正精准地进行磁盘焊接作业,焊花犹如金色流萤般跃动;与此同时,技术工人正对特殊规格的非标件进行精细化加工。生产车间里,整齐码放的原材料静待投入生产线,而成品库区已完成密封包装的系列环保设备“整齐列队”以待发车。

  中建环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建环能”)工作人员向《证券日报》记者介绍,该工厂是公司西部装备制造基地,承担着公司大部分环保产品的制造和装配任务,每年有包括超磁分离水体净化设备、磁介质混凝沉淀一体化设备、稀土磁盘分离净化设备等超过100台(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环保设备从该厂区发往全国。

  近日,《证券日报》记者深入中建环能调研了解到,作为中国建筑集团有限公司旗下环保上市平台,该公司以创新技术赋能水环境治理,持续贡献行业领先的生态解决方案。“十四五”期间,该公司“苦练内功”,以技术创新为驱动力,完善研发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创新成果实现爆发式增长。

  全链条技术体系筑牢护城河

  位于成都市武侯区武兴一路3号的中建环能总部内,有一栋外观略显陈旧的建筑——公司研发中心大楼,它见证了中建环能诸多研发成果从构思到落地的每一步。

  在研发中心大楼内,以壁画形式清晰记载了中建环能取得各项核心技术突破的关键信息。实验室里陈列着基于公司核心技术——“超磁分离技术”所开发的“超磁分离水体净化设备”产品微模型,以及基于热交换技术研发的污泥低温热泵加热除湿设备样机。

  中建环能前身是1990年成立的成都橡树林能源研究所,公司以技术立身,于1991年开发了稀土磁盘分离技术,解决了冶金循环水快速处理难题,成功打破日本“2秒分离机”的国际垄断。2009年,公司突破污染物赋磁技术瓶颈,将超磁分离技术引入市政、煤炭等领域,持续探索环境治理新技术。

  中建环能研发中心研究员申烨向《证券日报》记者介绍:“我公司超磁技术主要是依托磁力对水中的污染物进行赋磁与打捞,通过优化磁体布置和磁体材料的使用,磁场强度最高可达到均匀的3200Gs(高斯),具有超越重力数倍、快速吸附污染物的处理能力。”

  三十五年如一日,中建环能孜孜以求,在“超磁分离技术”领域持续进行关键技术突破与核心装备集成开发,形成单级混絮凝技术、高通量磁盘布磁技术、磁介质磁化回收技术、药剂智能投加技术等核心自主专利技术,总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进一步巩固行业开创者地位。

  依托3个研发中心、8个创新基地,中建环能已形成“小试—中试—首台套—产业化”全链条研发转化体系。同时,公司秉承装备制造基因,在中国东部和西部分别建立了两个现代化装备制造基地,以较强的机加工制造和组装能力,持续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硬核技术产品支撑。

  2021年至2025年上半年,中建环能研发支出累计约2.33亿元,超过13项核心技术成果被评价为国际先进水平。公司于2021年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第三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于2024年入选第八批“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

  中建环能董事、总裁王哲晓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基于对行业和客户的理解,公司从应用场景出发,持续拉通研发流程和交付流程,实现产品从实验室到客户应用的快速迭代。”

  以场景化破解行业痛点

  在环境保护行业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优化”的大背景下,中建环能通过“4+1”战略布局,即环境治理领域的城镇污水高效处理、厂网河湖整体网联、污泥低碳干化焚烧、钢铁煤炭废水回用四大业务场景和离心分离机械领域,以场景化破解行业痛点。

  以城镇污水高效处理场景为例,中建环能深度契合城市更新与“双碳”目标需求,以自主创新的速装模块化技术体系,赋能城镇污水处理厂新(扩)建及原位提标。公司依托MagBR磁介质生物反应器、Bio-MOST微氧速澄反应器和MagCS磁介质混凝沉淀等十余项自主专利技术产品,打造出低扰动、全栈式的速装模块化城镇污水高效处理解决方案。

  位于成都市郫都区的犀浦街道临时应急污水处理项目,是中建环能响应当地政府号召,为解决周边居民生活污水激增问题,于2024年投资建设的。该项目占地面积仅16.65亩,设计处理规模为20000立方米/天,采用速装模块化技术,结合“AO+磁混凝沉淀+反硝化深床滤池”等工艺,从启动到建成投运仅用时75天。

  项目负责人杨飞向《证券日报》记者介绍:“本项目采用的是新型快速生化处理与快速深度处理相结合的工艺,实现了工艺装置化、装置智能化、系统模块化、模块集成化。该模式显著缩短了传统土建施工周期,同时减少项目占地面积达30%以上,实现了污水处理厂建设效率与空间利用率的双重突破。”

  “厂网河湖整体网联”则是中建环能依托自主知识产权技术,从雨季溢流污染控制、岸源污染控制、河湖水生态修复三个方面提出的系统性解决方案。

  在浙江嘉兴南湖,因所处平原河网区域水体流动性差,密度接近水的细小颗粒长期悬浮,阳光难以穿透,沉水植物无法进行光合作用而存活困难,致使水生态失衡。针对“河湖水流量大、自重沉淀降效、平原流动性差、沉水植物消亡”的困境,中建环能通过“高通量模块拼装、磁基增效捕捉、水动力模拟优化、沉水植物定植”等技术,快速提高水体透明度至接近1米,让植物重见阳光,使超磁成为恢复植物自净能力的“药引子”,助力植物迅速扎根,重构良性自然的水生态循环。

  基于嘉兴南湖生态环境修复项目的成功建设和良好效果,中建环能于2022年顺利承建了嘉兴九水水环境生态修复项目,该项目是中国第一个城市尺度平原河网水生态修复实施方案,日均水处理规模达120万吨,是全球最大水生态连通和水质保持项目。2024年,公司嘉兴九水环境生态修复工程超磁处理三个站点全部投入运营,助力嘉兴争创全国水生态修复试点城市。

  面向钢铁煤炭废水回用场景,中建环能针对钢铁浊环水悬浮物高、含油量大的特点,开发稀土磁盘分离净化、磁力压榨等关键技术,大幅缩短流程,提升出水水质,实现废水高效回用。在煤炭废水处理中,公司依托分级分质回用理念,突破高浊高盐处理难点,通过超磁分离等核心装备,形成井下原位处理与回用、井下/井上深度处理与回用、井下/井上零排放处理与回用三条工艺路线,实现污染物去除与资源回收双突破。

  发力污泥无害化处理

  在污水治理行业,打通污泥无害化处理的“最后一公里”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中建环能在深耕水环境治理领域的同时,紧跟国家政策由“重水轻泥”向“泥水并重”转变,业务领域向污泥处置方向延伸。

  王哲晓告诉记者,在“减污降碳”大背景下,传统的污泥填埋已无法满足当前污泥无害化资源化处置要求,公司致力于应用热泵技术为污泥处置难题寻求最优解。

  2020年,中建环能污泥协同焚烧技术从实验室走向规模化应用。基于热泵技术原理,公司自主研发了SDDR污泥低温带式干化设备,以先进的低温干化协同焚烧技术为核心,打造贯通污泥处置全流程的绿色低碳体系,用节能、安全、低碳、可持续的方式解决污泥处理问题。

  目前,中建环能SDDR系列产品已成功实现技术成果转化及工程应用,在厂内减量、集中处置和电厂协同焚烧场景积累了鞍山市政污泥处置(一期)、安徽滁州来安县第二污水处理厂工业污泥干化和上海航头排泥水工程污泥干化等20余个项目。

  以鞍山市政污泥处置(一期)项目为例,作为辽宁省重要的工业城市,鞍山市面临着市政污泥处理的巨大挑战。近年来,鞍山市通过引入中建环能的先进污泥干化技术,年处理含水率80%的市政污泥达18万吨。通过干化处理,污泥含水率可降至30%以下,干化后的污泥可作为生物质燃料用于工业燃烧,替代传统化石燃料。根据测算,该项目投运后,年节省燃料当量7628.46吨,年碳减排量超过1.31万吨。

  站在“十四五”规划收官与“十五五”谋篇的历史交汇点,王哲晓表示:“未来五年,中建环能将坚守战略定位,以科技创新提升竞争优势,以场景深耕扩大市场空间,以管理优化提升组织效能,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造创新与服务创新,构建在‘学界—业界’的科技双向影响力闭环,加强AI赋能管理效能,力争在2030年做实细分领域龙头,为美丽中国建设与全球绿色发展贡献‘环能力量’。”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