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产品与企业走向全球的同时,“深圳标准”也在加快出海的脚步。
10月14日,深圳举办以“标准赋能产业”为主题的2025年世界标准日活动,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在国际标准化组织合作、国际标准制定等方面,深圳不断取得突破。
据悉,2025年截至目前,深圳市企事业单位参与研制国内标准689项,累计8153项;国际标准(含国外先进标准)216项,累计3595项,国际国内标准共11748项;累计100家国际国内标准组织工作机构(TC/SC/WG)落户深圳。
为新兴产业壮大提供标准化路径
在新兴产业领域,深圳正在通过标准制定为产业发展壮大提供清晰的标准化路径。
发布会上,深圳市市场监管局、深圳市发改委联合发布《宠物服务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和《深圳市低空经济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二者分别聚焦新兴产业与新消费领域。
深圳市低空经济产业协会、深圳市低空经济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秘书长赵文娟介绍,《深圳市低空经济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联合了低空经济领域的多家科研机构和产业链上下游关键企业共同制定,相较于2024年发布的1.0版本,2.0版本在体系框架上形成了纵向分层、横向支撑的立体化逻辑,实现标准间的系统协同和全生命周期贯通。
具体来看,2.0版本在横向上设置综合保障和安全管理两大板块;纵向上,该体系自下而上分为三层,分别是:底层技术支撑,中间层低空航空器全生命周期管理、低空基础设施、低空空中交通管理等产业运行核心,以及顶层低空场景应用。

(《深圳市低空经济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图/深圳市低空经济产业协会)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发布会上了解到,另一个最新发布的行业标准——《宠物服务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则聚焦构建科学完善的宠物服务业标准体系。
此外,深圳发布的首批标准创新实践案例中,产业科技创新案例均来自深圳“20+8”产业领域,如“深圳标准”助力水贝黄金珠宝产业提质升级、标准引领打造全球首个千站级“超充之城”、标准化助力虚拟电厂精准响应“见实效”等。
“标准不仅是规范,也能够驱动技术创新,比如我们在产业标准制定中会充分吸纳先进的优势技术,将其固化到标准中。”深圳市标准技术研究院产业所主任王益群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新能源汽车、新型储能等优势产业领域,深圳正着力以先进的标准体系引领产业创新发展和构建良好的产业生态。
深企入局国际标准制定
在全球化产业格局中,深圳企业不仅以技术、产品参与全球化竞争与合作,同样也在通过参与产业国际标准制定深度参与全球分工。
据了解,截至目前,深圳企事业单位参与制定的国际标准覆盖光伏、新能源、无人机、基因检测、石墨烯等关键领域。
以贝特瑞、美团、比亚迪为代表的一批深企,在多领域实现标准“破局”。比如,贝特瑞联合国家级科研机构向IEC提交石墨烯标准提案,于2020年成功发布该领域首项国际标准;美团针对无人机感知与避障系统缺乏统一国际标准的情况,加入国际标准化组织航空航天器技术委员会,牵头制定相关标准并于2025年正式发布,填补了全球低空物流安全领域的标准空白;比亚迪则参与了联合国WP.29电动汽车安全全球技术法规制定。
“深圳产业发展始终是面向全球的,深圳企业积极参与产业国际标准的制定中,也为企业走进国际市场获得通行证。”王益群表示。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2025年深圳市企事业单位已参与研制国内标准689项,累计8153项;国际标准(含国外先进标准)216项,累计3595项,国际国内标准共11748项;累计100家国际国内标准组织工作机构(TC/SC/WG)落户深圳。
此外,在国际标准化组织合作方面,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建立了国际性产业与标准组织聚集区,目前已引进落地世界无线局域网应用发展联盟(WAA)、国际星闪无线短距通信联盟(iSLA)、世界超高清视频产业联盟(UWA)、世界超高清视频产业联盟(UWA)、全球计算联盟(GCC)、全球固定网络创新联盟(NIDA)等六大标准组织,至今,这些国际组织已累计输出了169项团体标准、发表各类报告(含白皮书、蓝皮书等)41项,并吸引了2183余家会员单位,累计认证了402款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