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提出,碳市场是利用市场机制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重要政策工具。
目前,全国碳市场正式运行四周年,我国建成了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碳市场,实现了对全国60%以上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有效管控。据生态环境部数据,截至2025年9月30日,全国碳市场的配额累计成交量达7.28亿吨,累计成交额达498.3亿元。截至2025年8月底,新纳入行业重点排放单位已开设交易账户1277家。
在钢铁、铝冶炼和建材三大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后,市场功能与运行效果较以往发生哪些变化?“十五五”期间碳市场蕴藏哪些新机遇?围绕上述问题,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董事长赖晓明接受了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的专访。
赖晓明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今年以来全国碳市场成交量较往年同期有大幅增长,市场参与度有所提升。展望“十五五”,碳市场将逐步向“有偿分配+总量控制”模式过渡。对于部分可能率先实现碳达峰的行业,或尽早采用总量控制下的配额分配方式。
今年碳市场交易量增长40%
《21世纪》:据生态环境部数据,截至2025年8月底,新纳入行业重点排放单位已开设交易账户1277家。这批增量主体入场后,市场功能与运行效果是否会较以往发生变化?
赖晓明:变化是肯定的。市场主体是决定市场运行质量的关键因素,而市场主体对市场的影响主要取决于三个方面,一是市场主体的规模数量,二是市场主体的结构,三是市场主体参与市场的能力和意愿。
此次行业扩围后,市场主体规模数量显著增加,这对整个碳市场的发展无疑是有利的。从主体结构来讲,此前全国碳市场仅覆盖发电这一个相对集中的行业,扩围后市场覆盖行业扩展到发电、钢铁、铝冶炼、建材4个行业。钢铁、铝冶炼、建材行业的市场主体分布相对分散,主体丰富性和多样性更强。不同企业对市场交易的判断差异会随之增加,这种差异将带来更多交易机会,从结构上促进市场发展。经过四年的运行,交易所和市场主体都经历了学习与发展的过程,实现了一定程度的成长。
《21世纪》:包括登记机构在内的相关主体,其能力起点是否有显著提高?
赖晓明:与全国碳市场初期相比,相关主体的能力确实有了明显提升。此外,企业自身的碳管理意识也较前几年有了进一步增强,现在很多企业都成立了专业的碳资产管理公司或部门,企业主要负责人也亲自关注和推进碳减排、碳管理工作。
主体质量的提升直接体现在市场运行数据上,2022年至今全国碳市场的交易规模和活跃度均显著提升。数据显示,今年的交易量较去年同期增长40%。2025年上半年成交量、交易企业数量、交易笔数较2024年同期均上涨75%以上。
另外,碳市场初期,80%以上的交易集中在履约前一个多月完成,现在虽然交易仍有一定集中度,但已有明显改善。以今年为例,四五月份的交易低谷期(淡季)很短,市场很快进入活跃期,日均交易量较以往实现翻倍增长,交易集中的情况正在逐步缓解,这是市场成熟度提升的重要体现。
地方碳市场服务当地“双碳”目标
《21世纪》:上海碳市场是否会为全国碳市场探索功能承担更多任务与责任?
赖晓明:地方碳市场试点本身就是为全国碳市场建设铺垫基础,不仅是上海试点,其他7个省市的试点在过去多年也积累了丰富经验。
今年8月,上海市政府通过了《上海碳市场全面深化改革行动方案(2026-2030年)》,明确了上海碳市场未来的发展目标、路径和定位,上海要为全国碳市场的建设发展开展制度创新探索,这是上海作为试点的一个重要任务。从实践经验来看,上海碳市场有多个方面的探索可为全国碳市场提供借鉴。
在配额分配方面,我们始终结合上海经济社会结构、绿色低碳转型进展,不断优化分配机制,从最初以历史法为主,逐步调整为70%以上采用效率法,从全部配额免费分配,过渡到93%-99%免费分配(即少量有偿分配),并开展了履约拍卖和非履约拍卖。履约拍卖为企业履约提供兜底保障,避免企业因无法在市场购买到配额而影响生产经营。非履约拍卖则是调节市场流动性的重要机制,当市场流动性过低、可交易筹码不足时,通过拍卖补充市场筹码,提升市场流动性。
在市场主体多元化方面,上海碳市场起步较早。目前,上海碳市场开户企业和机构共2200多家,其中控排企业约400家,其余1800多家为投资机构、金融机构,这些机构的积极参与为上海碳市场带来了较高的活跃度和交易量。
《21世纪》:有观点认为,全国碳市场扩容后会对地方碳市场形成分流,导致地方市场压力加大,差异化发展需求更紧迫。如何看待地方碳市场的转型?
赖晓明:地方碳市场试点的初始目标是为全国碳市场探索经验。随着全国碳市场启动并持续发展,地方试点市场的部分职能和使命也在发生调整。
未来,地方碳市场的核心发展目标首先是服务当地“双碳”目标和绿色低碳发展。以上海为例,未来若八大重点行业全部纳入全国碳市场,上海地方碳市场目前覆盖的28个行业中,其余行业仍需按照政府统筹安排推进碳减排,这就需要地方市场平台和机制继续发挥作用。
此外,上海正计划扩大地方碳市场覆盖范围,包括进一步拓展行业、增加温室气体种类、降低准入门槛。目前,上海市工业行业纳入地方碳市场的准入门槛是年碳排放量2万吨,未来可能考虑降至1万吨,这一点在上海碳市场深化改革方案中已有明确规划。因此,地方碳市场仍将在服务地方减排和绿色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当然,从规模来看,地方碳市场难以实现大规模发展。以上海为例,4个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后,地方碳市场配额覆盖量从约1.6亿吨左右降至8000万吨左右,降幅近一半,规模受限,但功能和作用并未减弱。
此外,我们还在持续推动其他环境权益创新。比如,上海近两年推出了取水权信托交易、碳普惠机制,正在研究推出排污权交易,同时也在关注生物多样性信用等领域。在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的过程中,关键是将以往被忽视的环境外部性问题,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考量和企业经营范畴,进而探索哪些外部性问题可通过市场机制解决,这是地方市场未来的重要探索方向。横向维度要拓展环境权益的覆盖领域,纵向维度要创新市场机制(包括现货、衍生品、绿色金融、碳金融等),这些都需要地方机构持续探索。
研究配额有偿分配机制
《21世纪》:当前正处于“十四五”收官阶段,同时也在规划布局“十五五”重点方向,在碳市场建设方面,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有哪些规划?
赖晓明:我们正按照中办、国办出台的《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要求,在生态环境部的统一部署下,稳步推进碳市场相关工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推进行业扩容。根据规划,到2027年,主要工业排放行业都要纳入碳市场,未来两三年还需将4个大行业纳入,工作压力较大。
第二,研究配额有偿分配机制。配额有偿分配是碳市场发展的必然方向,关键在于明确推进路径和力度,比如确定用于有偿分配的配额比例等。这些问题影响市场供给、碳价走势和企业履约成本,至关重要。
第三,推动市场主体多元化。重点是推进金融机构等符合要求的机构投资者入市,完善市场参与结构。
第四,参与全国碳交易、注册登记两个国家级平台的设立建设工作,助力国家级碳市场基础设施落地。2017年国家宣布启动全国碳交易体系建设时,就明确规划了两大国家级系统平台,即注册登记系统和交易系统,对应的两大机构需在国家主管部门的统一安排下推进建设。
在这两大机构正式设立前,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和碳排放权登记结算(武汉)有限责任公司暂时行使全国碳交易平台、注册登记平台的职能,同时我们也是两大机构筹建的重要参与方。全国性平台的建立,将进一步明确机构职能,加快出台与机构相关的管理规则、实施细则,有利于碳市场制度机制的完善和落地,为市场交易功能的充分发挥奠定基础。
《21世纪》:“十五五”期间,我国推进碳排放总量控制面临的堵点是什么?
赖晓明:除了行业扩容、机构入市、有偿分配,总量控制也是“十五五”期间的重点方向。总量控制下的碳交易对市场有效性影响重大,碳市场的有效性一方面与总量设定相关,另一方面与有偿分配、交易主体结构相关。“十五五”期间,碳市场将逐步向“有偿分配+总量控制”模式过渡。对于部分可能率先实现碳达峰的行业,或尽早采用总量控制下的配额分配方式。
最主要的难点在于政策协调,包括产业政策与碳市场政策的协调、宏观政策与碳减排政策的协调。可以说,政策协调势在必行。力争2030年前碳达峰、2030年碳排放强度较2005年下降65%,这些都是明确的国家目标。基于目标倒推,当前是否需要推动碳排放绝对量下降,方向十分清晰,这也使得政策协调的紧迫性进一步凸显。
上海已有部分行业启动了总量控制试点。同时,上海碳市场深化改革方案明确提出,“十五五”期间,一方面要推动碳市场向碳排放“双控”调整,另一方面要制定总量控制下的配额分配机制。